第609章升级地道战(第2/2 页)
“陈主任,您说的这个,听着咋那么像咱们抗战时期搞的‘地道战’呢?
也是家家连通,能打能藏,还能冷不丁从灶台、驴槽底下钻出来揍鬼子!”
这话立刻引起了一阵会意的低笑和议论,许多有类似经历的指挥员都露出了恍然和亲切的表情。
陈朝阳也笑了,他赞许地朝王本根点了点头:
“本根同志说到了点子上,这说明什么?
说明因地制宜、主动灵活的防御思想,早已融入我军的血脉。
华北平原的地道,抵挡的是鬼子的扫荡;
今天在朝鲜的坑道,要抵御的是更强大的钢铁风暴。
其核心思想一脉相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最不利于我的环境下,创造并利用对我有利的条件。”
他话锋一转,神色重新变得严肃:“但是,同志们,我们必须认识到,今天的敌人,不是当年的小鬼子。
他们的侦察手段更多,火力强度是几何级数的增长,破坏方式也更趋多样。
因此,我们的‘地道’也必须升级,从材料、结构、功能到战术运用,都需要一次彻底的、适应现代化战场的革新。”
这时,一位名叫李玉林的学员推了推眼镜,眉头微蹙,带着参谋人员特有的审慎开口了,他将讨论拉回了严峻的现实:
“陈主任,我完全理解您构想的体系在理论上的优越性。
但正如本根同志联想到地道战,那往往是在相对稳定的根据地,依靠人民群众,经年累月构筑而成。
而我们现在是在前沿阵地,在敌人持续的炮火覆盖和空中威胁下,要构建如此完善的工程……
这需要投入的人力、时间和物资是极其惊人的。
我们前线部队,在紧张的作战间隙,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复杂、浩大的土工作业吗?这是否……过于理想化了?”
李玉林的问题非常现实,让不少刚刚兴奋起来的学员冷静下来,纷纷点头。
这确实是横亘在理想蓝图与战场现实之间的一道巨大鸿沟。
陈朝阳正准备回答,另一个声音响起,来自李云峰。
他嘴角带着一丝审视的笑意,问题更为尖锐:“陈主任,玉林同志问的是‘能不能造出来’。
而我,更关心的是,‘造出来之后,怎么打破它’。”
他站起身,目光锐利地盯着的沙盘上的1079高地模型:
“您设想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防御体系。
但再完美的体系也有弱点。
如果我是美军指挥官,在发现常规炮击和步兵冲击效果有限后,我是否会考虑使用更极端的手段?
比如,大量使用凝固汽油弹烧灼地表,封闭你的出口?
或者,投入工兵分队,实施爆破掘进,甚至直接向坑道内灌注毒气?
您的‘能动堡垒’,如何应对这种旨在窒息、闷杀的攻击?”
李云峰的问题,带着杀气,瞬间将课堂的理论探讨,拉拽到了你死我活的残酷实战层面,让整个大厅的温度仿佛都下降了几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