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秦王府玄龄荐奇士帷幄中如晦决机锋(第1/2 页)
武德四年的长安初雪,来得比往年都要早,雪下得时间也比较长。
细碎的雪花尚未积攒成势,只是懒洋洋地飘洒着,落在天策府新覆的琉璃瓦上,旋即化作不易察觉的湿痕,将这座因殊宠而备受瞩目的府邸,衬得愈幽深肃穆。
西苑文学馆的窗纸透出通宵达旦的烛光,映照着雪影,恍若虚浮的金箔;而与之相隔数重庭院的东跨院,兵曹参军值房内,却只孤零零地点着一盏油灯。
只见杜如晦搁下笔,对着面前那纸墨迹未干的调令出神。
陕州长史,正五品上,由王府属官外放为州郡佐2,品秩确然是升迁了,可这背后的意味,却如同窗外的天气,透着浸骨的寒意。
“陕州长史,位置不低,看来朝廷是用心良苦了。”
一个平和的声音自门外响起,房玄龄不知何时已立在门边,肩头的大氅上落满了细密的雪花。
他缓步走近,炭火的暖意混着室外带来的清冷,一同弥漫开来。
他并未去看杜如晦的脸,只是伸出修长的手指,在那调令末尾鲜红的吏部朱印上轻轻一点,指尖仿佛被那红色烫了一下,随即收回袖中,“从秦王府兵曹参军,到陕州长史,明面上是擢升,实则……”
“调虎离山。”
杜如晦接口道,声音平静得如同结了冰的湖面,不起一丝波澜。
他起身,径直走到北窗前,吱呀一声推开窗扇,凛冽的北风顿时涌入,将满室的沉闷与暖意卷散。
远处,承天门方向传来低沉而规律的宵禁鼓声,一声声,敲在长安寂静的初雪之夜,也敲在有心人的心头。
几乎与此同时,太极宫深处两仪殿内,地龙烧得暖意如春。
李渊拈起一枚温润的黑玉棋子,沉吟片刻,轻轻落在楸木棋盘上。
对面侍坐的裴寂,目光随着那棋子落下,捻须笑道:“陛下这步棋,走得妙极。
既全了兄弟友爱之情,又顾全了朝廷用人的体统,可谓两全。”
皇帝的目光却似乎有些飘忽,越过棋盘,扫向殿外纷扬的雪花,像是随口问道:“秦王府近日,可还安静?”
裴寂执棋的手微微一顿,旋即恢复自然,呵呵一笑:“天策府开衙建制备受荣宠,秦王殿下自是感念天恩,闭门谢客,专心文学馆之事,甚是安静。”
李渊“嗯”
了一声,不再言语,只将目光重新投回棋盘,殿内只剩棋子轻叩的脆响。
而这安静的表面下,波澜正在暗涌。
雪夜中的天策府书房,炭盆烧得正旺,李世民却觉得一股无名火直冲顶门。
他将一叠文书重重摔在紫檀木大案上,纸张散落开来,墨字朱印,刺眼得很。
“半月之内!
连调我七名属官!
房玄龄,杜如晦,程知节……这是要拆我的台,还是要绝我的臂膀?!”
他猛地转身,看向刚从参军值房归来、静立一旁,眉宇间同样凝着忧色的房玄龄,“房先生,你素来多智,你说说,这究竟是何意?”
房玄龄躬身,默默将散落的调令一一拾起,在案上细心抚平褶皱,动作不疾不徐。
“大王明鉴,”
他开口,声音依旧沉稳,“其他人调离,虽伤筋动骨,尚可觅才补缺。
唯独……杜如晦杜克明……”
他刻意停顿,抬眼直视李世民,目光灼灼,“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堪为帝王之师佐。
若大王之志,仅在安享富贵,则放他离去亦无不可;若大王志在天下,欲匡扶社稷,拯民于水火,则此人,非留不可!”
“王佐之才”
四字,如同惊雷,在李世民耳畔炸响。
他瞳孔骤然收缩,眼前瞬间闪过虎牢关大战前夜的情景:军帐中灯火通明,各路将领为二十万大军的粮草调度争得面红耳赤,是杜如晦,那个平日沉默寡言、面容清癯的参军,在纷乱中起身,仅凭几根算筹,半炷香的功夫,便将纷繁复杂的粮道、民夫、消耗厘得一清二楚,条分缕析,分毫不差。
那时帐外月色清冷,照在他平静无波的脸上,竟有种洞悉一切、料事如神的光彩。
是啊,王佐之才!
岂能任其流于外郡,为他所用,甚至为他人所用?
“备马!
即刻入宫!”
李世民抓起搭在屏风上的狐裘大氅,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
但他脚步刚迈出两步,却又骤然停住,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翻涌的情绪,沉声道:“不,此时入宫,徒惹猜疑。
先去杜府,我要亲自见见克明。”
杜宅的书房,比秦王府的值房还要简陋几分。
一盏油灯,一张木案,杜如晦正俯身案前,就着昏黄的灯光,用细毫笔在绢帛上缓缓绘制陕州的山川舆图。
见秦王深夜雪中到访,他脸上并无多少意外之色,只是从容搁笔,将绘了一半的地图轻轻推向前来。
“大王请看,陕州地当要冲,北控河东盐铁之利,南扼潼关咽喉之道,西望长安,东接洛阳。
若臣奉命赴任,当在此处、此处设卡筑垒,以固根本。”
他指点着地图上的几处关隘,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讨论明日天气。
李世民却一把按住了舆图,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杜如晦:“克明!
你可知我今夜冒雪而来,所为何事?”
杜如晦抬起眼,迎上李世民焦灼而锐利的目光,淡定自若:“臣自然知道。
为避嫌,亦为用人。
太子殿下忌惮大王势大,陛下圣心默运,意在制衡朝局,此乃帝王之术,无可厚非。
然则……”
他话音一顿,忽然起身,走到墙边一个不起眼的旧书匣前,取出一卷用蜡封好的名册,双手奉与李世民,“这是臣近日拟就的秦王府属官补缺名单,请大王过目。
调离之人虽可惜,然天下英才,未必尽在眼前。”
烛火摇曳下,房玄龄与李世民相视一眼,俱是心中一惊。
李世民迅展开名册,但见上面罗列的人名、籍贯、才能评语,密密麻麻,竟有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名声不显却颇具实才的寒门士子,或因战乱流离失所的能吏,其遴选之精当,考量之周详,远胜于被调走的那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