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唐宫药香遇 > 第十六章 梨香漫巷传薪火

第十六章 梨香漫巷传薪火

目录

第十六章梨香漫巷传薪火(第1/2页)

婚后的“晚砚堂”,依旧每日清晨便飘出清甜的梨香,只是里屋的陈设间多了些浸着烟火气的细碎暖意——窗台上并排放着三个粗陶盆,里面是林晚用现代扦插法培育的多肉,叶片肥厚得能掐出汁,顶端还泛着淡淡的红晕;沈砚出诊用的乌木药箱旁,多了个绣着雪白玉兰的布套,是林晚照着医书里的图样连夜绣的,边角缀着两颗银铃,他取脉枕时轻轻一碰,就发出“叮铃”的脆响,倒让候诊的孩童少了几分紧张。这日天刚蒙蒙亮,林晚正蹲在红泥灶前熬制新研发的“梨香姜茶”,灶膛里的炭火燃得正旺,映得她脸颊通红。她一手握着长柄木勺顺时针搅拌着陶罐里的茶汤,一手不时往灶里添些碎炭,鼻尖不慎沾了点姜黄粉,像只偷蹭了调料碟的小猫。这时,铺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沈砚晨练回来,墨色发间还沾着晨露,手里提着个裹得严实的油纸包,刚进门就扬声笑道:“晚晚,巷口张记的糖油果子,刚出锅的,还烫着手呢。”

林晚直起身,鼻尖沾了点姜黄粉,像只调皮的小猫:“刚熬好姜茶,配着糖油果子正好。对了,昨天周先生来说,他的学童里有个叫小墨的,父母早逝,跟着奶奶过活,想拜咱们为师学熬膏手艺,你觉得怎么样?”沈砚放下油纸包,伸手替她擦去鼻尖的粉末,指尖带着晨露的凉意:“我昨日见过那孩子,蹲在铺外看你熬膏看了半个时辰,眼神很专注。只是学手艺要吃苦,得问问他愿不愿意坚持。”

正说着,铺外传来一阵轻得像猫步的脚步声,紧接着是布帘被轻轻撩起的窸窣声。一个穿洗得发白的青布短褂的小男孩站在门口,瘦小的身子裹在宽大的衣服里,手里紧紧攥着个打了补丁的蓝布包,小脑袋埋得低低的,只敢用眼角偷偷打量屋里的陈设,好半天才怯生生地挤出一句:“林掌柜、沈医官……我是小墨。”他身后跟着周先生,老先生手里提着个竹篮,篮里铺着新鲜的荷叶,裹着十几颗黄澄澄的鸭梨,还带着晨露的湿气。周先生捋着山羊胡笑道:“这孩子天不亮就蹲在我家门口了,说要给你们送自家后园摘的梨,我劝他等日头高些再过来,他偏说‘拜师要趁早,心诚才显意’。”小墨听着先生的话,连忙把蓝布包举到胸前,布包的系带处缝了又缝,里面是四块叠得方方正正的粗布帕子,布面上还留着纺纱时的细小棉絮:“这是我奶奶用自家种的棉花纺的线,织了半个月才成的,给你们擦熬膏的罐子正好。我……我想拜你们为师学熬膏手艺,我不怕吃苦!”他说着挺了挺瘦弱的胸脯,露出胳膊上刚练出来的一点薄茧,“我每天能挑满后院的大水缸,能劈够一天烧的炭,还能帮着给客人称膏子、包药方!”

林晚蹲下身,与小墨平视,笑着接过布帕:“帕子织得真好看,奶奶的手艺真好。学熬膏不仅要有力气,还要有耐心,比如这秋桂膏,要搅拌三百六十下才能出那种绵密的质感,你能做到吗?”小墨用力点头,攥着衣角的手紧了紧:“能!我奶奶说,做事要用心,就像她织布,每一针都要拉紧才结实。”沈砚从灶上盛了碗刚熬好的梨香姜茶,递到小墨手里:“先尝尝这个,暖暖心。从今日起,你就跟着我们学,早上先跟着阿力挑水劈柴,上午学辨识药材,下午跟着晚晚学熬膏。”

小墨捧着温热的姜茶,眼眶微微发红,用力抿了口,甜中带辣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瞬间驱散了清晨的凉意:“谢谢沈医官!我一定好好学!”阿力这时从后屋跑出来,拍着胸脯说:“小墨,以后跟我学挑水,我教你怎么省力!对了,林姐姐新研发的梨香酥饼刚出炉,我拿给你尝尝!”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墨的认真劲让铺里所有人都暗自惊叹。每日天还没亮,西市的巷口刚出现第一缕微光,他就提着水桶往井边跑,瘦小的身子扛着半桶水,腰杆却挺得笔直,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脚也浑然不觉;上午跟着沈砚学辨识药材时,他把先生教的《本草备要》口诀抄在草纸上,用麻线装订成小本子,揣在怀里随时翻看,连金银花和山银花那细微的绒毛差别、连翘和迎春那相似的花形纹路,都能拿着放大镜分辨得一清二楚;到了下午熬膏的时辰,他就搬个小板凳守在灶台旁,学着林晚的样子挽起袖子,握着比他胳膊还粗的木勺顺时针搅拌,嘴里数着“一、二、三……”,哪怕胳膊酸得打颤,额头上渗满汗珠,也非要数够三百六十下才肯停手。林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私下里拉着沈砚的袖子撒娇:“今晚给小墨炖点排骨汤吧,再放些红枣和山药,补补身子。你看他那小胳膊,都快瘦成柴火棍了。”沈砚笑着刮了刮她的鼻尖,从药箱里取出一小包当归:“早备好了,这是我托太医院的同僚弄的上等当归,炖在汤里能补气血。这孩子心里揣着股韧劲,是块学手艺的好料子,将来定能把‘晚砚堂’的招牌扛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六章梨香漫巷传薪火(第2/2页)

这日午后,铺里刚卖完最后一罐秋桂膏,林晚正收拾柜台,就听见门口传来拐杖“笃笃”点地的声音。抬头一看,门口站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穿着一身浆洗得平整的素色绸缎,领口绣着朵小小的白梅,虽有些褪色,却依旧看得出做工精致。她手里提着个枣红色的旧木盒,盒角包着铜片,磨得锃亮。老妇人没有立刻进门,而是站在铺外的梨树下,闭着眼睛深吸了口气,随即眼眶就红了,颤巍巍地走进来,目光死死盯着墙上“四季养生膏”的杏色招牌:“这膏子的香气……跟我年轻时在太极宫御膳房里闻的一模一样,连那股梨香裹着桂甜的清润劲儿都分毫不差。”林晚连忙放下手里的账本,搬了把铺着棉垫的椅子过来,扶她坐下:“老夫人,您说的御膳房?难道您尝过宫里的梨香膏?”老妇人缓缓打开木盒,里面铺着明黄色的锦缎,托着个巴掌大的鎏金小罐,罐身上用錾刻工艺雕着缠枝梨花纹,罐口还系着根红绳,绳结已经有些发白。她轻轻摩挲着罐身:“这是当年宫里的御制梨香膏罐,刻着‘苏’字款,是专门给苏姓才人用的。”林晚凑近一看,罐底果然刻着个极小的“苏”字,与苏婉绢册里的落款笔迹如出一辙。

“我是当年宫里的掌事宫女,负责打理御膳房的养生膏品。”老妇人摩挲着鎏金罐,缓缓道来,“当年有位苏姓才人,最擅长熬梨香膏,后来不知为何突然失踪了。我出宫后一直想找这膏子的配方,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林晚心头一震,苏婉的绢册里确实提过她在宫中的经历,没想到竟能遇到认识她的人。沈砚适时递上一杯梨香姜茶:“老夫人,那位苏才人,是不是有块刻着星图的玉佩?”

老妇人喝了口姜茶,眼神一亮:“正是!苏才人视若珍宝,说那是她的传家宝。当年她失踪前,曾跟我说过‘双星合璧,归期可待’,我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林晚与沈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了然——苏婉当年是想靠玉佩穿越回去,只是未能成功。林晚轻声道:“老夫人,苏才人或许是回到了她的家乡。这膏子的配方,我们愿意传给您,也算是了却她的一桩心愿。”

老妇人闻言,激动得握住林晚的手:“多谢姑娘!我这把年纪了,也不求别的,就想把这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当年苏才人的才情。”沈砚笑着说:“不如这样,我们‘晚砚堂’下个月要开个养生膏技艺培训班,邀请街坊里有兴趣的人来学,老夫人您经验丰富,要是愿意,就当我们的客座师傅,如何?”老妇人连连点头,眼里闪着泪光:“愿意!当然愿意!”

傍晚时分,小墨跟着阿力学完挑水,悄悄走到林晚身边,手里捧着个小瓷罐:“林姐姐,这是我按照你教的方子,熬的小份梨膏,给你和沈医官尝尝。”林晚打开罐子,一股浓郁的梨香扑面而来,膏体细腻光滑,正是她教的手法。她舀了一勺尝了尝,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回甘:“做得真好!比我第一次熬的强多了。”

沈砚走过来,看着小墨期待的眼神,笑道:“从明日起,你就跟着晚晚学熬制‘四季养生膏’,学会了,将来就是‘晚砚堂’的得力帮手。”小墨的眼睛瞬间亮了,用力点头:“我一定好好学!将来要把‘晚砚堂’的手艺传得更远,让所有人都知道梨香膏的味道!”

夜色渐深,西市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晚砚堂”的烛火也透着窗纸映出来,暖融融的。林晚靠在沈砚肩上,透过窗棂看着院里的景象:小墨和阿力正围着石桌摆弄木勺,阿力拿着自己雕的梨形木勺给小墨演示,小墨听得格外认真,不时点头提问;灶房里传来王婆和老妇人的笑声,王婆正拿着林晚画的图纸,跟老妇人讨论改良熬膏的陶罐,老妇人手里拿着支炭笔,在纸上画着御膳房用的双层陶罐样式。林晚心里满是熨帖的暖意,想起刚穿越到盛唐时,攥着半块干硬的饼子站在西市街头的惶恐,那时的她从未想过,自己能在这个时代扎根,有了爱人的陪伴,有了街坊的扶持,还能把现代的养生理念和古法熬膏手艺结合起来。沈砚握紧她的手,指尖摩挲着她无名指上的银戒指,轻声道:“下个月培训班开课,咱们再研发些适合孩童的养生膏,就叫‘稚子膏’,放些山楂和麦芽,开胃消食。再编本《熬膏入门》的小册子,把辨识药材、控制火候的诀窍都写进去,让更多人能学会这门手艺。”

林晚笑着点头,鼻尖萦绕着淡淡的梨香和姜茶的暖意。她知道,“晚砚堂”的故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传奇,而是一群人的坚守与传承。这梨香,会伴着西市的烟火气,在岁月里慢慢流淌,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

目录
最新都市言情小说: 她不爱太子了回到明朝当皇帝开局截胡诸葛亮,皇叔对不住了!凤凰展翅今天萧瑀被贬了吗?大唐:武神朋友圈三国:开局劝刘备夺取江东大唐:帝王霸业流华录综穿:舰长你的船又爆了乱世荒年:每日情报,粮肉满仓三国:重生黄巾,我开局杀了刘备我的房间通大明新王伦新梁山天才模拟器,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天才吾乃崇祯,续命大明科举状元郎:从书童开始逆袭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跟亡夫长兄借子后
都叛出宗门了,谁还惯着你们红楼:我能升级词条!大乾人皇:我杀敌就可以获得能力月黑风高夜漫长,夫君你想往哪逃穿成搅家精婆婆,统领全家逃荒废太子的早死原配女帝送我去和亲?百万大军踏皇城!帝国雪绒花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大秦:每日秒杀,可我真不想修仙命师从三皇五帝到末代皇帝这个崇祯太过极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