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墨香膏韵育新苗
第十九章墨香膏韵育新苗(第1/2页)
义卖结束后的第三日,恰逢义学的开课吉日。天刚蒙蒙亮,“晚砚堂”的后院就飘起了淡淡的墨香——沈砚正握着小墨的手,教他在红纸上写“助学兴邦”四个大字,准备贴在义学的门楣上。小墨握着狼毫笔的手有些发抖,沈砚轻轻扶住他的手腕,引导着笔尖游走:“起笔要稳,收笔要劲,就像熬膏时控制火候,急不得。”一旁的青黛则蹲在石桌旁,把义卖剩下的桃花瓣压成花标本,要贴在给孩子们的新课本封面上。
辰时刚过,街坊们就陆续聚集到义学门口。义学原本是间旧祠堂,经街坊们合力修葺后焕然一新:破损的窗棂换成了新的,糊上了白净的窗纸;土坯墙刷得雪白,墙上贴着周先生写的《弟子规》;院里的老槐树下摆着十几张新做的木桌,是李公子请木匠打造的,桌腿还包着防磕碰的布套。张婶和陈大娘提着刚蒸好的馒头,分给赶来的孩子们;王婆则抱着个布包,里面是她连夜给贫困学童缝的布鞋,针脚细密扎实。
捐赠仪式简单而庄重。周先生穿着一身整洁的长衫,站在祠堂门口的台阶上,手里捧着装着铜钱的木匣,声音洪亮:“今日承蒙‘晚砚堂’及各位街坊的善心,义学得以添置笔墨纸砚,让二十三名学童有了读书的机会。这份善意,当如‘晚砚堂’的膏香,代代相传!”说着他将木匣递给义学的教书先生,先生深深鞠躬:“定不辜负诸位厚望,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更教他们明辨是非、常怀善心。”
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围着林晚和沈砚,好奇地看着小墨手里的毛笔。一个扎着冲天辫的小男孩扯了扯林晚的衣角:“林姐姐,小墨哥哥说你会熬好吃的膏子,还会种不会谢的花,能教我们吗?”林晚蹲下身,笑着从袖袋里掏出几颗用糯米纸包着的梨膏糖:“当然可以呀。以后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我和沈医官都会来义学,教你们熬简易的梨膏,还会带你们种花草。”
正说着,就见老妇人牵着个穿粗布衣服的小姑娘走来,小姑娘手里攥着个布偶,布偶身上缝着小小的梨花纹。“这是邻坊的阿禾,父母在外地做工,跟着我过活。”老妇人摸了摸阿禾的头,“这孩子看青黛做花标本,也跟着学,手巧得很。我想着,‘晚砚堂’的膏子包装要是能加上些手工花饰,定能更受欢迎,不如让阿禾也跟着青黛学,将来也能有门手艺。”林晚看着阿禾手里的布偶,布偶的眼睛是用黑豆子做的,透着机灵劲儿,便笑着点头:“好啊,以后青黛教阿禾做花饰,小墨教孩子们辨识简单的药材,咱们‘晚砚堂’的手艺,要让更多孩子学会。”
午后,林晚带着小墨、青黛和几个孩子去后院采草药。她指着墙角的薄荷说:“这是薄荷,性凉,夏天熬水喝能解暑,不小心被蚊虫叮咬了,揉碎了涂在身上还能止痒。”小墨立刻接话:“我知道!上次张婶家的娃儿被蚊子咬了,我就是用薄荷汁给他涂的,很快就不肿了。”他说着蹲下身,小心翼翼地给孩子们示范怎么采摘:“要掐顶端的嫩叶,不能连根拔,这样薄荷还能再长。”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把采到的薄荷整齐地放在竹篮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九章墨香膏韵育新苗(第2/2页)
沈砚则在义学的堂屋里给街坊们讲养生知识。他拿出晒干的金银花和菊花,放在白瓷盘里:“这两种花都是清热的,春天容易上火,用它们泡水喝最合适。不过金银花性寒,脾胃弱的人要少放些。”一个老汉举手问道:“沈医官,我家老婆子总失眠,有什么养生的法子吗?”沈砚笑着回答:“可以用酸枣仁熬粥,或者用合欢花泡水喝。下次我熬些安神的膏子,大家可以来‘晚砚堂’取。”
傍晚时分,孩子们要回家了,每个人都捧着贴了花标本的新课本,手里还攥着一颗梨膏糖。阿禾跑到林晚面前,把一个绣着梨花纹的香囊递给她:“林姐姐,这是我绣的,给你驱蚊。”林晚接过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薄荷和陈皮,香气清新。她摸了摸阿禾的头:“绣得真好看,下次教你把花标本绣在香囊上,更漂亮。”
等街坊们都散去,林晚和沈砚坐在义学的门槛上,看着夕阳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小墨和青黛正帮着收拾桌椅,两人配合默契,小墨搬桌子,青黛就擦桌面,偶尔还会低声讨论明天要教孩子们的内容。沈砚握住林晚的手,轻声道:“还记得刚开‘晚砚堂’时,你说想让这里成为西市最暖的地方。现在,咱们做到了。”
林晚靠在他肩上,鼻尖萦绕着淡淡的墨香和膏香:“是啊,不仅有了手艺的传承,还有了善意的传递。对了,我想在‘晚砚堂’旁边开个小作坊,专门教孩子们做手工膏品和花饰,赚的钱就当义学的助学金,你觉得怎么样?”沈砚还没开口,就听见小墨和青黛的欢呼声,两个孩子跑过来说:“我们要当小师傅!教弟弟妹妹们熬膏、做标本!”
回到“晚砚堂”时,月亮已经升了起来。林晚把阿禾送的香囊挂在门框上,香囊的香气和梨香混合在一起,格外清新。沈砚在石桌上铺开宣纸,写下“薪火相传”四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小墨和青黛趴在旁边,用彩笔在字的周围画满了梨花和草药,青石板地上的铜盆里,刚泡上的薄荷茶正冒着热气。
林晚知道,“晚砚堂”的故事从未停止。这墨香与膏韵交织的温情,这手艺人的坚守与善意,会像院里的老梨树一样,在岁月的滋养下,结出更多甜美的果实,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新苗。而她与沈砚的相守,也会在这满院的烟火气里,伴着梨香,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