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雠(第1/2 页)
话说杜少卿请郭孝子在河房里吃饭喝酒,随后又和武书一起去虞博士的衙门,跟虞博士讲了郭孝子想去西安的事,希望虞博士能写封推荐信。
虞博士听完,就说:“这信我肯定得写!
不过这事也不光是写信就能行的。
郭孝子要走这么远的路,路上花费的盘缠肯定也十分紧张。
我这儿拿出十两银子,少卿,你拿去送给他,但先别说是我给的。”
随后,虞博士就赶紧写好信,并把银子和信一起交给了杜少卿。
杜少卿接过来后,就和武书一起回到了河房。
杜少卿又把自己的衣服当了四两银子,武书也回家当了二两银子,两人还硬留郭孝子又住了一天。
庄征君听说了郭孝子的事后,也写了一封信,还送了四两银子给杜少卿。
到了第三天,杜少卿就准备好了早饭请郭孝子吃,武书也来作陪。
吃完早饭后,他们就帮郭孝子收拾好行李,并把大家凑的二十两银子和两封信交给了郭孝子。
郭孝子一开始不肯收,杜少卿说:“这些银子是我们江南几个人凑的,都是干净钱,先生您为啥不收呢?”
郭孝子这才收下,吃饱饭后就告辞上路了。
杜少卿和武书一直把他送到汉西门外才回去。
郭孝子日夜兼程的赶路,一路就来到了陕西。
他要找的尤公是同官县知县,所以只能绕路去同官县见他。
这个尤公名叫扶徕,字瑞亭,以前在南京也是有名的文人,去年刚到同官县当知县,一上任就办了件大好事。
有个广东人被流放到陕西边境,还带着老婆,他老婆也就成了军妻。
没想到这人半路上死了,他老婆一路上哭得那是死去活来。
别人跟她说话,她也不搭理,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就没法交流,于是就把她带到了县衙。
尤公一看这妇人好像是想回广东老家,心里觉得可怜,就拿出五十两自己的俸禄,又派了个老衙役,还亲自找来一块白绫,认认真真地写了一篇文章,又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尤扶徕,盖上同官县的官印,嘱咐衙役说:“你带着这个妇人,拿着我这白绫,每到一个州县,就把它给当地的官员看,让他们都在上面盖个官印。
你要一直把她送到老家,拿到那边的回信再回来见我。”
衙役答应下来。
而那妇人也是磕头谢过恩后,就跟着衙役走了。
差不多过了一年的时间,衙役才回来报告说:“一路上各地的老爷看了您写的文章,都非常同情这个妇人,有的给十两银子,有的给八两、六两。
这妇人到家的时候,总共攒了二百多两银子。
我把她送到广东的家里,就看到她家亲戚和本家的一百多口人,都朝着这边拜谢您的大恩大德,还都给我磕头,管我叫‘菩萨’。
我这都是沾了老爷您的光啊!”
尤公听了特别高兴,又赏了衙役几两银子,就把他打走了。
有人把郭孝子的拜帖送进了衙门,郭孝子就拿着虞博士的推荐信来拜见尤公。
尤公拆开信读完后,心里对郭孝子也是十分敬重,马上就请他进来,行了礼让他坐下,还立刻让人准备饭菜招待。
两人正聊着天呢,外面又进来人报告说:“请老爷下乡去验尸。”
尤公就对郭孝子说:“先生,这公事我得马上去处理,得后天才能回来,想麻烦您在我这多留三天,等我回来,还有些问题想向您请教。
再说了,您这是要去成都,我正好有个老朋友在那儿,还想托您带封信呢,您可一定得答应啊!”
郭孝子说:“老先生都这么说了,我哪好意思拒绝,只是我这人习惯了自由自在,不能住在衙门里。
您这儿要是有庵堂,送我去住两天就行。”
尤公说:“庵堂倒是有,就是太窄了。
我知道有个海月禅林,那儿的和尚很有学问,我把您送到那儿住吧。”
说完就吩咐衙役:“把郭老爷的行李拿着,送到海月禅林去,你替我向和尚问好,就说是我送过来的。”
衙役答应着就去准备了,郭孝子这才和尤公告辞,尤公一直把他送到大门外才回去。
郭孝子跟着衙役到了海月禅林的客堂,知客僧进去通报后,老和尚就出来行礼,并把郭孝子请进屋里,还给他上了茶,衙役完成了任务就回去了。
郭孝子问老和尚:“您一直在这儿当住持吗?”
老和尚说:“我以前在南京太平府芜湖县的甘露庵,后来又在京师的报国寺当住持。
因为厌烦了京城的热闹,才到这儿来住。
您是姓郭吧?这次去成都,是办什么事呀?”
郭孝子看老和尚面容清瘦,一脸和善,就说:“这话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但在老和尚面前,说出来也无妨。”
接着就把自己一路寻找父亲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老和尚听了,又是流泪又是叹气,还留郭孝子住在方丈室,又准备了晚饭。
郭孝子把路上买的两个梨送给老和尚,老和尚收下后谢过他,然后就叫火工道人在院子里抬来两只大缸,每个缸里放一个梨,又往缸里挑了好几担水,再用扛子把梨捣碎。
之后敲响云板,把两百多个僧人都召集起来,让每人喝一碗缸里的水。
郭孝子见了,忍不住点头叹气。
到了第三天,尤公办完事就回来了,又摆了一桌酒席请郭孝子吃饭。
吃完饭后,尤公就拿出了五十两银子和一封信,对郭孝子说:“先生,我本来想留您多住些日子,可您这是去办寻找父亲的大事,我也不好强留。
这五十两银子您拿着当路费。
您到了成都后,就拿我这封信去找萧昊轩先生,他可是个古道热肠的人。
他家住在离成都二十里的东山。
您找到他,有什么事儿都能和他商量。”
郭孝子看尤公说得特别诚恳,实在不好再拒绝,就谢过尤公,收下了银子和信后,就告辞离开了。
他回到海月禅林,向老和尚辞行。
老和尚双手合十说:“居士要是在成都找到了您父亲,一定要给我寄封信,免得我一直惦记着。”
郭孝子答应下来。
老和尚就把他送出了禅林,这才转身回去。
郭孝子一直自己背着行李赶路,走了好几天,这一路上大多是又险又窄的山路,每走一步都让人提心吊胆。
有一天,眼看天快黑了,却连个村庄的影子都看不见。
走了一阵,郭孝子碰见一个人,就赶忙上前作揖问道:“大爷,请问这儿离能住店的地方还有多远啊?”
那人说:“还有十几里呢。
你可得快点走,晚上这路上有老虎,要千万小心啊。”
郭孝子一听,撒腿就往前跑。
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好在山坳里升起了一轮月亮。
那会儿正是农历十四五日,月亮升到天上,把四周照得亮堂堂的。
借着月光,郭孝子就继续赶路,结果走进了一片树林。
突然,迎面刮来一阵狂风,吹得树上的落叶“哗哗”
直响。
风刚吹过,就有一只老虎猛地窜了出来!
郭孝子大喊一声:“糟了!”
一下子就吓得摔倒在地。
老虎把他抓起来,一屁股坐在他身上。
过了一会儿,老虎见郭孝子闭着眼,还以为他死了,就把他扔在地上,还刨了个坑,把郭孝子扔进去后,又用爪子扒了好多树叶盖在他身上,这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人。
郭孝子在坑里偷偷张望,看着老虎跑出去好几里地,等到了山顶上,还转过那双通红的眼睛往这边瞧,见这边没动静,才彻底走了。
郭孝子赶忙从坑里爬出来,心里直犯嘀咕:“这害人的老虎虽然走了,但肯定还会回来吃我,这可怎么办呢?”
正没辙的时候,就现眼前有棵大树,他赶紧爬了上去。
又担心老虎再来时,自己被吓得从树上掉下来,于是灵机一动,就把裹脚布解下来,把自己牢牢绑在树上。
等到三更过后,月光照的格外明亮。
只见先前那只老虎在前面走,后面还跟着个奇怪的东西。
那东西浑身雪白,头上长着一只角,两只眼睛亮得像两盏大红灯笼,直着身子走过来。
郭孝子压根儿不知道这是啥玩意儿。
就见那东西走到跟前,一屁股坐下了。
老虎赶忙跑到坑里找人,结果现人没了,就急得团团转。
那东西顿时火冒三丈,伸出爪子,“啪”
的一下,一巴掌就把老虎头给拍掉了,老虎当场就咽了气。
接着,那东西抖了抖身上的毛,威风凛凛地了阵威,一回头,就瞧见月光下的树枝上有人,于是就恶狠狠地朝着树枝扑了过去。
可惜没扑准,一下子跌落在地,但它不死心,又拼尽全力往上一扑,这下离郭孝子只剩一尺远了!
郭孝子心说:“完了,这回我小命不保了!”
没想到的是,树上一根干枯的树枝,正好对着那东西的肚皮。
它这最后一扑用力过猛,枯树枝“噗”
地一下就戳进了它的肚皮里,足有一尺多深。
那东西疼得直挣扎,可是它越挣扎,枯树枝就戳得越深。
它拼命折腾了大半夜,最后挂在树上,活活把自己疼死了。
天亮以后,树林里就来了几个猎户,他们手里拿着猎枪和棍棒。
当他们看到死老虎和那个奇怪的白色动物时,直接被吓了一大跳。
此时的郭孝子还在树上,看到有人来了,就赶忙大声呼救。
猎户们看到树上有人后,就赶忙把他从树上接了下来,又问他是谁。
郭孝子说:“我就是个过路的,多亏老天爷保佑,这才保住了小命。
我还得接着赶路呢。
这两个东西,你们就拿去领赏吧。”
接着,猎户们就拿出干粮,还有獐子肉、鹿肉,让郭孝子饱餐了一顿。
之后,猎户们又帮他拿行李,把他送出了五六里路才告别回去。
郭孝子又独自背着行李走了几天,最后在山坳里找了个小庵借住。
庵里的和尚问清楚他的来历后,就端出素菜,和郭孝子坐在窗边一起吃。
他们正吃着,突然眼前一片红光,就像着火了似的。
郭孝子慌忙扔下饭碗说:“不好,失火了!”
老和尚却笑着说:“您别慌,这是我的‘雪道兄’来了。”
等吃完饭收拾好碗筷后,老和尚就推开窗户,指着外面让郭孝子看:“您瞧瞧!”
郭孝子一看,只见前面山上蹲着一只奇怪的野兽,头上长着一只角,它只有一只眼睛,还长在耳朵后面。
这野兽叫“罴丸”
,不管多厚的坚冰,只要它一叫就能瞬间震碎。
和尚说:“这就是‘雪道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