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谐振约束与核能电池(第1/2 页)
资金和基础材料的稳定输入,让林核的“实验室”
得以持续运转。
他如同海绵般汲取着藏书室中那些更为深奥的魔法阵与炼金术知识,尤其是关于“能量谐振放大”
与“多维空间约束”
的理论。
这些在异世界学者看来晦涩难懂、近乎哲学思辨的理论,在林核眼中,却成了闪耀着科学光辉的宝藏。
“谐振放大…本质是寻找特定能量的‘固有频率’,通过结构设计施加同频振动,实现能量叠加。
这与共振原理完全一致!”
林核兴奋地在笔记(现在是用便宜的粗纸和炭笔)上记录着,“魔法阵的几何结构,就是其‘谐振腔’!”
“多维空间约束…描述模糊,但核心思想是利用空间褶皱或特定能量场,制造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势垒’,限制能量逃逸。
这简直是为约束等离子体或高能粒子流量身定做的理论雏形!”
他将这些理论与前世的物理学知识疯狂交叉验证、融合。
传统的魔法阵追求与元素和谐共鸣,能量流转圆润自然;而林核设计的阵法,则充满了尖锐的相位调整、反馈回路和非线性放大结构,更像是在设计一台高精度的粒子加器或激光器的控制核心。
他的下一个目标,不再是简单的聚能,而是“能量封装”
。
“辐光聚能阵”
虽好,但离不开铀矿石本体,无法移动,限制太大。
他需要一种可以储存核源力,并能随时取用的“能源包”
或者说——“核能电池”
。
思路有两种:
1直接储能:制造一个能稳定储存核源力的容器。
2间接产能:制造一个小型、安全、可控的“核能电机”
,需要时启动,将核燃料转化为可吸收的核源力。
考虑到目前材料学的限制和安全性,林核决定先尝试第一条路,但要用到第二条路的部分理论——构建一个能持续产生微弱核源力并将其约束储存的微型封闭系统。
他选择了之前实验所剩不多的一种对能量惰性极强的“灰烬石”
作为电池外壳和内壁基质,用以隔绝能量外泄和防止内部能量暴走。
核心则是一个微缩版的、经过极致优化的“辐光聚能阵”
,但阵眼处放置的不是铀矿石,而是几粒被他用物理方法研磨并初步提纯(利用密度差粗略分离)的铀氧化物粉末。
最关键的突破在于“约束层”
。
他不再满足于用沉铅简单屏蔽,而是借鉴了“多维空间约束”
的理论,尝试用极其精细的精神力操控,将银纹矿粉末与少量作为介质的魔兽骨髓胶融合,在灰烬石内壁上蚀刻出层层叠叠、蕴含特定空间相位差的微观纹路。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失败率极高。
连续几天,林核都在重复着刻画、注入核源力启动测试、然后看着“电池”
内部能量失控、纹路烧毁或者直接裂开的过程。
直到他调整了第三百二十七次纹路参数,并意外地加入了一丝自己凝聚的核源力作为“引信”
和“稳定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