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柳暗花明(第1/2 页)
专案组的会议室里,气氛比昨天更加凝重。
王磊带回来的消息让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那辆挂着“陵b·x3478”
牌照的银色面包车,在城西结合部的一个废弃货运场被找到了。
车是被遗弃的,里里外外被仔细清理过,技术中队忙活了半天,连一枚有价值的指纹都没提取到。
牌照是套牌,原车主早在半年前就已报案丢失。
线索,似乎彻底断了。
孙健的脸色黑得像锅底,手里的烟一根接一根。
限期破案的压力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时间每过去一分钟,剑就落下几分。
受害人生死未卜,嫌疑人逍遥法外,这种无力感折磨着在座的每一位警察。
“都说说吧,还有什么想法?死马当活马医也行!”
孙健环视会场,声音带着压抑的沙哑。
几位老民警皱着眉头,提出了一些常规的排查思路,比如扩大对周边所有维修厂、洗车店的走访,看是否有人近期对类似车辆进行过清洗或维修;或者排查有类似前科的人员……但这些工作量大、耗时久,如同撒网捕鱼,希望渺茫。
王磊有些沮丧地低着头,这条最关键的线索是他负责追查的,如今断了,他感觉责任重大。
会议室里一时陷入了僵局,只剩下烟雾缭绕和沉重的呼吸声。
沈青云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一直安静地听着。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摊开的笔记本上轻轻敲击,脑海中飞回放着案以来的每一个细节——空置房间的灰尘、特殊的剐蹭印记、断裂的尼龙绳、无牌车出现又消失的轨迹、被精心清理的弃车……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他脑中碰撞、组合。
忽然,他敲击的手指停住了,抬起头,目光清明。
“孙所,闻指,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沈青云的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有审视,有好奇,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这个年轻人在前期展现出的敏锐,让大家不敢再轻易将他视为普通的新人。
“说。”
孙健言简意赅。
“嫌疑人选择在老棉纺厂家属楼这种人员结构相对稳定、邻里相熟的地方作案,目标是2o2室这个‘长期空置’的房子,这说明他们对目标地点乃至整个片区有一定的了解,并非完全随机。”
沈青云语平稳,逻辑清晰,“他们作案后迅切换牌照,选择路线逃离,最后在废弃货运场弃车并彻底清理,整个过程显得计划周详,反侦察意识很强。”
他顿了顿,抛出了核心观点:“这样的团伙,在选择落脚点或者中转点的时候,大概率不会选择需要严格身份登记的宾馆,也不会是完全陌生的地方。
他们需要的是‘隐蔽’和‘可控’。”
“你的意思是?”
闻强若有所思地问道。
“我推测,他们在本县区内,可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不引人注目的窝点。
这个窝点,或许是短期租赁的民房、仓库,甚至是某个监管盲区的出租屋。”
沈青云继续说道,“弃车地点在城西废弃货运场,这个地点本身也具有指向性——他们对城西那片区域很熟悉。”
王磊忍不住插话:“城西范围太大了,外来人口多,出租屋、小厂房数以千计,怎么查?”
“靠人力地毯式排查确实不现实。”
沈青云看向王磊,点了点头,随即话锋一转,“但是,我们可以换个思路。
假设他们需要这么一个窝点,他们需要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信息?尤其是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
他自问自答:“传统的张贴小广告?效率低且容易被注意到。
那么,最可能的方式就是——网络。”
“网络?”
几位老民警面面相觑,这个概念在当时的基层办案中还比较新颖。
“对,本地论坛,特别是那种分类信息版块,租房、二手交易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