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民心所向(第1/2 页)
洪水退去后的清源县,满目疮痍。
阳光照在泥泞的街道上,蒸腾起一股土腥味。
沈青云穿着一双半旧的胶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靠山乡的废墟间。
他的警服已经换成了普通的白衬衫,袖口挽到手肘,露出结实的小臂。
"
沈县长,您慢点!
"
靠山乡党委书记王大山急忙上前搀扶,"
这路还没清理干净。
"
沈青云摆摆手,在一处倒塌的房屋前停下。
废墟中,一个老人正佝偻着腰,在瓦砾间翻找着什么。
"
老伯,在找什么?"
沈青云蹲下身,语气温和。
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布满血丝:"
找俺老伴的照片,就剩这一张了"
沈青云心头一紧,转头对秘书说:"
小刘,通知救援队,帮老伯仔细找找。
"
说完,他亲自挽起袖子,在废墟中翻找起来。
半小时后,当一个沾满泥水的相框被找出来时,老人颤抖着接过,老泪纵横:"
谢谢沈县长,谢谢"
这一幕被随行的县电视台记者记录下来。
当晚,《县长帮灾民废墟中寻亲》的新闻在全县传开。
第二天一早,沈青云在县政府会议室召开灾后重建专题会。
各乡镇党委书记、相关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
"
同志们,"
沈青云开门见山,"
我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
他打开投影,"
这次洪灾,全县倒塌房屋1287间,受损农田3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过5个亿。
但是——"
他话锋一转:"
最让我痛心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昨天我在靠山乡看到的一幕。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废墟里找一张照片。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工作中还缺少温度!
"
会场一片寂静。
"
所以,今天的会议只有一个主题:怎么让灾后重建更有温度?请大家畅所欲言。
"
青石镇党委书记先言:"
沈县长,我们打算先建临时安置点"
"
临时安置点要建,"
沈青云打断他,"
但我要问的是,安置点里要不要给孩子们留个看书的地方?老人有没有活动场所?夫妻能不能有个相对私密的空间?"
一连串的问题,让在座的干部们都陷入了沉思。
靠山乡王大山接着说:"
我们准备组织群众自救"
"
自救很重要,"
沈青云点头,"
但我们要想一想,那些孤寡老人怎么办?残疾人怎么办?孤儿怎么办?能不能建立党员一对一帮扶机制?"
会议开了整整一上午。
最后,沈青云总结道:"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修路盖房,而是要重建生活、重建希望。
我提三点要求:第一,所有重建方案必须征求群众意见;第二,建立特殊群体关爱机制;第三,纪委全程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
散会后,沈青云叫住财政局长:"
老李,省里的救灾资金什么时候能到位?"
"
最快还要一周,但是"
财政局长面露难色,"
沈县长,不瞒您说,就算资金到位,也不够用。
县财政已经见底了。
"
沈青云沉思片刻:"
这样,你先把教师工资和养老金留足,其他的我来想办法。
"
下午,沈青云来到县城最大的安置点——清源一中。
这里安置着5oo多名受灾群众。
"
沈县长来了!
"
不知谁喊了一声,群众立即围了上来。
"
沈县长,我家房子全塌了,以后可怎么办啊?"
"
县长,我儿子的学费"
"
我老伴的药断了"
七嘴八舌的声音中,沈青云耐心地听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
这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响起:"
沈叔叔,我能上学吗?"
沈青云低头,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眼睛大大的,怀里抱着一个破旧的书包。
她是沈青云在洪水中救出的那个女孩,叫小花。
沈青云蹲下身,摸摸她的头:"
当然能,不但能上学,还要上更好的学校。
"
他站起身,对群众说:"
乡亲们,我知道大家很难。
但请相信我,党和政府绝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人!
我已经让人统计大家的困难,我们会一个一个解决!
"
"
可是县长,说得好听,到时候又没人管了!
"
一个中年汉子嘟囔道。
沈青云认出这是之前在洪水中被他批评过的那个不愿撤离的村民。
"
这位大哥说得对,"
沈青云不但不生气,反而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