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破局(第1/2 页)
国家级试点的激流并未因沈青云的定力而平息,反而在暗处汇聚成更汹涌的暗潮。
上一章末尾的舆论风波,如同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林峰市领导班子的成色,也更清晰地划出了阵营的界线。
面对网络上的环保疑云,沈青云没有选择简单的删帖封堵,那只会显得心虚。
他策划了一场“阳光行动”
。
先,市环保局、改委联合举行的新闻布会,不仅邀请了传统媒体,更主动邀请了最初布质疑报道的那家网络媒体,以及多家具有公信力的自媒体和市民代表。
布会全程网络直播。
沈青云没有坐在主席台后方,而是站在演示屏前,亲自担任“席解说员”
。
他将那个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的环评报告、中试数据、废料处理流程,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表,一一剖析。
对于报道中提到的“瑕疵”
,他毫不避讳,承认在初期材料报送流程上“存在可以优化的环节”
,但用后续更严谨的补充材料和第三方复核数据,证明了其环境安全性的“坚不可摧”
。
他甚至公布了项目投资方主要技术骨干的履历和以往项目的环保评级。
“我们欢迎监督,但反对基于片面信息的有罪推定。”
沈青云面对镜头,目光沉静而锐利,“林峰的绿色转型,每一步都必须走在阳光下。
我们在此承诺,所有纳入试点盘子的项目,其核心环保数据都将定期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开,接受全社会二十四小时的监督。”
这番操作,不仅彻底粉碎了不实传言,更将林峰市“开放、透明、负责任”
的形象立了起来。
舆论瞬间反转,那家最初难的媒体反而收获了无数质疑其专业性和动机的评论。
这场危机,被沈青云巧妙地转化成了确立规则、赢得公信力的契机。
与此同时,内部的秘密调查取得了突破。
线索指向了市改委的一名科长,他曾在一次非正式场合向“朋友”
抱怨过项目审批的严格,并透露了一些内部讨论时的不成熟数据。
这个“朋友”
,则与马卫国妻弟的公司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
虽然证据链尚不完整,无法直接指向更高层,但足以揪出这只“内鬼”
,并给予了严厉的党纪政纪处分。
此举如同一次精准的清创,既警示了队伍,也暂时切断了对手的一条情报渠道。
搬迁片区的矛盾,在沈青云的亲自干预下,得到了有效缓解。
修订后的补偿方案更显公平,个性化的就业帮扶计划也让居民看到了希望。
沈青云并没有就此放手,他将这个搬迁项目,提升到了“试点背景下民生保障样板工程”
的高度。
他多次轻车简从,深入片区,不仅听干部汇报,更随机走进居民家中,与老人聊菜价,与年轻人谈工作。
在一次与居民的座谈中,一位老工人的话触动了他:“沈市长,我们不是不支持展,是怕展起来了,我们这些老林峰却被落下了。”
这句话,让沈青云思考更深。
他意识到,绿色转型不仅是产业的更替,更是社会结构的重塑和利益格局的再分配。
他当即要求,在示范区的规划中,必须预留足够的公共服务空间,建设面向搬迁居民和未来产业工人的廉租房、普惠性幼儿园、社区养老中心和技能培训学校。
“我们要让为林峰转型付出代价的群众,成为最先享受到转型红利的群体!”
他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强调,“这项民生工程,其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不亚于引进任何一个重大项目。
它关乎人心向背,关乎我们展的根基是否稳固。”
这项被称为“安居乐业”
的配套工程迅启动,虽然短期内增加了财政压力,但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应,却是无法用gdp衡量的。
沈青云在处理这起民生难题中展现出的耐心、细致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市民的口口相传,为他赢得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也让他对基层社会的复杂性和治理的微观层面有了更深刻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