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运筹帷幄与风云再起(第1/2 页)
争取“北煤南运”
战略铁路通道出海口落户滨州,已成为沈青云打破当前改革僵局、奠定滨州港未来数十年展根基的关键一役。
他深知,这等国家级项目的角逐,绝非一城一地之力所能及,需要调动从市到省,乃至在京资源的全力配合与精准力。
沈青云亲自挂帅,成立了由市改委、交通局、规划局、港务集团及外聘顶尖专家组成的项目争取工作领导小组。
他给这个小组定下了近乎苛刻的标准:“我们的申报材料,不仅要数据翔实、论证严密,更要体现出滨州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和对国家能源安全大局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日子里,领导小组办公室灯火通明。
沈青云数次亲临,与专家们一起研讨。
“不仅仅是深水港和土地优势,”
沈青云指着地图上的腹地辐射区域,“要重点突出我们通过现有铁路网络和规划中的疏港铁路,能够高效辐射的能源消费市场范围,量化分析相比其他候选港口,每年能为国家节约的物流成本和运输时间。”
他特别强调环保环节:“现在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展,我们的方案必须将环保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详细阐述我们准备采用的封闭式管道输送、智能化粉尘控制、污水零排放等世界一流的环保技术和措施,要算清环保投入和长期生态效益的大账,让评审专家看到滨州的决心和远见。”
他甚至要求,材料中要单独成章,分析项目落地对振兴北阳老工业基地、稳定区域就业、促进产业升级的宏观战略意义,将滨州的诉求与国家的顶层设计紧密捆绑。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打磨、数十次易稿,一份厚达数百页、图文并茂、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战略高度的《关于“北煤南运”
战略铁路通道优选滨州港作为出海口的综合论证报告》终于成型。
这份报告,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战略视野和政治站位的体现。
材料准备就绪,下一步是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
沈青云与市长宋青山联袂赴省城汇报。
在省委书记的办公室里,沈青云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直击要害。
“书记,‘北煤南运’通道花落谁家,绝非简单的港口竞争。
这关系到未来几十年,我国北煤南运格局的主导权,以及沿线区域经济展的主动权。
通远港虽有一定基础,但其腹地辐射相对单一,且与主要能源基地的铁路连接需绕行,先天不足。”
他展开那份精心绘制的辐射范围对比图:“一旦通道落户滨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深水条件,不仅能服务本省,更能有效辐射华东、华中广大地区,形成最高效、最经济的物流路径。
这将极大提升我省在国家能源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他最后恳切陈词:“书记,这不仅是滨州的机会,更是北阳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重塑展优势的重大战略机遇。
恳请省委省政府将此项目列为全省头等大事,成立省级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举全省之力向上争取!”
省委书记仔细翻阅着报告,听着沈青云条理清晰、充满激情的陈述,神色凝重。
他显然意识到了此事的分量。
“青云同志,青山同志,你们准备得很充分,眼光也很长远。”
书记放下报告,目光扫过二人,“这个项目的重要性,省委清楚。
你们放心,北阳省绝不会在这场关乎未来展的竞争中缺席。
省里会立刻成立由我担任组长的争取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省改委、交通厅、自然资源厅等各部门,形成合力。
需要省里出面协调部委的,由我和省长亲自去沟通!”
有了省委书记的明确表态和省级工作专班的建立,滨州方面的底气顿时足了许多。
争取工作迅上升到国家层面。
沈青云深知,在这个层面上,信息、人脉和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
他一方面让驻京办的同志密切关注相关部委的动态,收集信息;另一方面,他亲自带队,开始了密集的拜会与沟通
在国家改委,他面对相关司局负责人,不再局限于汇报材料,而是针对可能存在的质疑,一一进行预判和解答。
有负责人提出滨州港现有吞吐能力是否能匹配未来巨大运量的疑问,沈青云立刻展示了滨州港未来三年的能力提升计划和与新港区建设的衔接方案,并承诺:“只要项目落地,滨州港有能力、也有决心按时保质完成所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有专家质疑环保承诺能否兑现,沈青云便详细介绍已与国内顶级环保企业达成的技术合作意向,以及拟设立的、由第三方机构独立监督的环保基金。
他的准备之充分、态度之诚恳、方案之周密,给不少部委官员和评审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