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新的棋局(第1/2 页)
孙德海被省纪委带走的冲击波尚未平息,由省纪委副书记张克艰亲自挂帅的联合调查组便正式进驻山城。
与此前市公安局内部的“11·28”
专案组不同,省调查组的到来,意味着案件的主导权和调查视野都提升到了省级层面,山城的反腐风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复杂的阶段。
调查组下榻在山城宾馆,并设立了临时办公地点。
沈青云和郭勇带着整理好的全部案卷材料,前往汇报。
气氛客气而谨慎。
张克艰副书记五十多岁,头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眼镜,神情严肃,透着长期从事纪检工作形成的特有威严。
他认真听取了沈青云关于案件脉络、已掌握证据和主要嫌疑人口供的详细汇报,翻阅着厚厚的卷宗,不时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切中要害。
“沈青云同志,郭勇同志,你们前期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为案件的深入查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张克艰放下手中的材料,语气肯定,但话锋随即一转,“不过,现在案件由省里牵头,情况就更复杂了。
孙德海是正厅级干部,他的问题,可能牵扯面更广,涉及的历史时期更长,调查的敏感度也更高。”
他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原则:“调查组会以孙德海案为核心,深挖其违纪违法问题,特别是其充当‘保护伞’的细节和背后的利益链条。
市公安局专案组,要继续负责对‘金鼎’犯罪团伙其他成员的审讯和证据固定,配合调查组的需求提供支持。
两条线并行,但要密切沟通,统一协调。”
沈青云立刻表态:“张书记,我们坚决服从省委和调查组的领导,一定全力配合,做好保障工作,需要山城警方做什么,我们义不容辞。”
交接过程顺利,但沈青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道无形的界限。
省调查组是“上面”
来的,代表着更高的权威和更全局的视角,他们办案的节奏、重点和范围,已非山城市局能够主导。
这是一种必要的协作,但也潜藏着微妙的张力。
省调查组的进驻,如同在山城看似平静的官场水面下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
与孙德海有过较多工作交集,特别是曾在政法系统、国土资源、城建规划等关键部门任职的干部,无不感到风声鹤唳。
市司法局几位副局长,开始积极主动地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强调本单位的“正常运转”
和“队伍稳定”
,试图划清与孙德海的界限。
一些之前与“金鼎集团”
有过项目往来的部门负责人,变得异常“遵纪守法”
,对各类审批事项格外谨慎,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
更有甚者,开始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渠道,向沈青云乃至调查组释放“信号”
,有的表示自己“早就看出孙德海有问题”
,有的则委婉地提醒“要注意团结大多数”
、“维护山城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
。
这些动向,沈青云都看在眼里。
他知道,这是风暴来临前的必然反应,有些人是在害怕,有些人是在观望,也有些人,或许是想试探调查的边界,甚至意图影响调查的方向。
然而,对孙德海的审讯工作,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与胡伟等人的崩溃不同,孙德海展现出了一个老政法干部的顽固和狡猾。
在省纪委的办案点,他面对审讯人员,要么一言不,闭目养神;要么就大谈自己过去的工作成绩,强调对山城政法工作的“贡献”
,对具体指控,则一概以“记不清了”
、“需要查证”
、“当时是集体决策”
等理由搪塞。
他甚至反过来质疑调查的合法性,声称这是“政治迫害”
,是“有人想借机整人”
,言语中隐隐将矛头指向了大力推动此案的沈青云。
他深知,到了他这个级别,只要不开口,不留下致命的口供,仅凭外围证据,调查组想彻底定案将面临极大的困难,时间拖得越久,变数就越多。
调查组将这一情况通报给了沈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