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空中集水器样机 在实验室造好了(第1/2 页)
小陈开着车,车窗开了条缝,风里带着青川河的潮气,吹得文件袋轻轻晃。
他看了眼副驾的秦翡:“李工特意把竹架做轻了,才15斤,村民自己能搬,女生也挪得动,不用等男人帮忙。”
秦翡望着窗外的麦田,麦苗有点黄:“是啊,上次去黄沙村,丫丫蹲在玉米地浇水,瓢里的水晃得只剩一半,还跟我说‘秦姐姐,水能自己掉下来就好了’。”
“她妈妈半夜去河边挑水,走山路要半个钟头,太辛苦了。”
车到实验室门口,李工早在台阶上等了,手里拿着块打磨光滑的竹片,身后跟着个穿蓝色工装的小徒弟,徒弟攥着块棉布,有点紧张。
“你们可来了!”
李工把竹片递过来,指尖有点糙:“这是青川乡李大爷给的楠竹,他说种了十年,韧性好,沙漠风吹不折。”
“我跟小徒弟打磨了三天,连竹节的小毛刺都磨掉了,你摸,一点不扎手。”
秦翡接过竹片,指尖蹭了蹭:“李大爷怎么舍得砍十年的楠竹?这竹在村里能当宝贝用。”
“李大爷说,他孙子腿不好,用了您设计的助行器,现在能自己走路上学,这竹就算谢礼,不够还能再砍。”
李工推开实验室门,门轴有点响:“样机在里面,我在竹架接口处包了棉布,怕刮伤疏水膜,膜薄,刮一下就破。”
实验室里,15米高的集水器样机立在中央——竹架浅棕色,接口缠了圈米白色棉布,缝了歪歪的花边;疏水膜泛着淡银光,摸起来有点凉;膜边缘挂着细棉线,线尾垂进灰色集水桶,桶壁的传感器亮着绿灯,显示“待机中”
。
“膜是林氏送的医用级疏水膜,”
李工轻轻碰了碰膜面:“我按您说的,用22c凉水浸了半小时,这个温度凝水珠最快,高了慢,低了结霜。”
“测试过,每小时能凝12升水,够丫丫家玉米苗喝,一天28升,还能浇其他苗。”
秦翡蹲下来,掏出量角器贴在膜上,指针停在3o度:“角度对吗?上次算的3o度对北,早上雾气能刚好撞在膜上。”
小陈赶紧掏手机,调出卫星地图:“您放心,我对着地图调的,样机放北边,膜正对雾气方向,差一度都重新调过。”
他推了推竹架,没晃:“竹架是三角形的,稳得很,两个人推都晃不了,沙漠风大也吹不倒。”
小徒弟这时凑过来,手里攥着小本子,有点腼腆:“秦姐姐,我……我在棉线上贴了标签,写着‘贴紧膜面,不能松’,怕工厂忘了,松了吸不到水。”
秦翡看了眼标签,字圆圆的:“做得好,工厂师傅看到就知道怎么弄,不用再问。”
突然,大屏幕亮了,陈砚舟的视频弹进来——镜头里是沙漠环境模拟舱,铺着厚黄沙,湿度计显示85,温度25c,旁边小土盆里的玉米苗蔫蔫的,叶子卷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