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研讨会上 秦翡只答技术问题(第1/2 页)
小会议室里,1o位专家围坐在椭圆形桌旁。
每个人面前都平铺着集水器样机照片,疏水膜的纹路清晰可见。
旁边摞着的测试报告足有半指厚,纸页边缘已被翻得毛糙。
秦翡坐在靠门的位置,背后垫着灰色靠垫,刚好抵着腰腹的酸胀。
她怀里抱着几张草图,牛皮纸边角被指尖攥得卷。
桌角的毛豆屏幕亮着微光:“当前分贝:28db,安全”
。
她指尖还留着香樟叶的清香——进场前特意绕到楼外摸了摸叶子,掌心的柔软触感和小区老樟树一模一样。
紧绷的神经总算松了些。
“秦小姐,您在疏水膜上贴的棉线,是普通棉纱线,并非专业引流绳。”
一位戴黑框眼镜的专家率先开口。
是灌溉领域的刘教授,花白鬓角透着严谨,钢笔尖死死点在照片的棉线处。
“为什么选这种材料?引流效率会不会比专业材料低?”
秦翡抬头,视线落在照片上,语气平静得像聊“螺丝该拧几圈”
:“棉纱线吸水后会贴紧膜面,不会像专业引流绳那样翘起来。”
“翘起来的话,水珠会顺着绳子侧面滴到桶外,纯属浪费。”
她指尖摩挲着草图折痕,补充道。
“而且棉纱线软,能跟着膜的弧度贴紧,水珠顺着线芯流——就像水顺着吸管走,不会漏。”
她拿起铅笔,在草图空白处画了条弯曲弧线,和疏水膜的下垂造型一模一样。
“更重要的是棉纱线便宜,村里小卖部1块钱一卷,村民自己能换。”
“专业引流绳十几块钱一米,他们舍不得买,坏了就不用集水器了。”
刘教授点点头,飞快记着笔记,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格外清晰:“很实用的考虑。
我们之前只想着效率,没考虑村民的使用成本。”
“膜的角度调5度,您是怎么确定的?”
上海交大的张教授接话。
他手指点着测试数据,眉头蹙成川字:“我们反向测试了3度和7度:3度水珠流得慢,大半蒸;7度流得太快,到桶口容易溅出。”
“但为什么偏偏是5度?有流体力学计算依据吗?”
“试出来的。”
秦翡指着草图上的“5°”
标注。
“我用了4种角度,每种试1o次,记录出水度和浪费量。”
“5度时,水珠每分钟流15滴,刚好顺着桶壁滑下去,不溅也不怎么蒸。”
“3度每分钟只有8滴,一半蒸了;7度25滴,1o滴会溅出去——所以选5度。”
小陈赶紧接话,手指绞着文件袋带子,语气紧张又恳切:“我们有完整测试记录,从3度到9度的出水数据、蒸量、风都标了。”
“等下能给各位专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