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孰谓天公梦梦哉(第1/2 页)
早些年,在兰溪,有户姓李的人家。
论起家业来,在当地也算得上是够得上台面的。
同乡们扯白的时候说到李家,都把他们家当做了自己学习和追赶的标杆。
其间的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往前推个几十年,大家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都是两只手一个脑袋。
只是李家比自己更加勤劳苦做和省吃俭用,天长日久累计下来,把大伙儿就慢慢落在了后边。
所以,回过来再去看老辈人常常说的那句“养儿结贫亲、养女攀高门”
,就很好理解了。
哪家人家家里存下的钱粮是炮打起来的?都是拼了老命才积攒下来的家业,肯定是想找个既能吃苦又有攒积的帮手啊。
要是来个不知事的,一天到晚事也不干,又要吃得好穿得好,就算家里有再多的金山银山,迟早都会挥霍的干干净净。
这也就像后世流行的那个梗——“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这话里面隐含的,其实大约也有这个意思。
至于后来的什么“扶第魔”
、“螃蟹女”
、“凤凰男”
等等,其实,也不过是这些话的升华和细化罢了。
言归正传,话说李家开始在兰溪冒头之后,往下怎么选接班人,然后让家里怎么更上一层楼,就成了李家夫妻俩最为关注的事。
这期间,随着儿子逐渐长大成人,边邻处近的媒婆是纷纷登门,说这家的女儿俊,那家的女儿俏,一个接一个给李家夫妻说。
对这些口吐莲花的媒婆,夫妻俩心里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
都是过来人,家里有女儿的人家,哪个不盼着自家的女儿能够糠箩箩跳进米箩箩呢?
别的不说,万一遇上青黄不接的时候,好歹也能借着姻亲这回事去求求亲家救救急,或者打打秋风,难关不就过去了吗?
然而,媒婆越是说的天花乱坠,李家夫妻俩心里的那根弦却绷得越紧。
虽说都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真要是隔山买羊,万一媒婆嘴里说的姑娘独具慧眼,等到进门那天才现其实是说那姑娘只一只眼见看得见,那就真是哑巴吃黄连了。
所以,不管是主动上门的媒婆,还是自己托人打探到了消息,李家夫妻俩都会仔细琢磨。
选来选去之后,最终,李家夫妻相中了兰溪下面某个村子里一个寡妇的女儿。
在李家夫妻眼里,尽管对方的父亲去世得早,就孤女寡母的相依为命,也没什么个有力的后背亲。
但那寡母却是硬气,硬生生一个人把女儿拉扯大了、
而且,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姑娘也还吃的了苦。
左右的邻居说到这家人的时候,都是竖起了大拇指。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李家夫妻俩对这对母女越满意,于是就主动托媒人前去上门说亲。
见媒婆登门和自己说起李家的想法,那寡母先是愕然,俄尔便是惊喜,再然后更多的却是忐忑和忧虑。
且不说是不是有人故意取笑,光这李家的名声,都是自己想都不敢想的。
若不是媒婆都差点赌咒誓了,自己做梦也不曾想过会有这么一日。
媒婆离开之后,母女俩说了许多的话。
或许有欣喜,或许有不安,具体说的是什么内容,就不好为外人道了。
在李家委托的媒婆第一次登门之后,没过上多久,媒婆又陆陆续续来了几次。
包括李家夫妻俩,也亲自上门和寡母说了好几番。
人心都不是铁打的。
既然李家把话都挑明了,寡母也不能总因为没生的事而耽搁了女儿的前程。
然后,亲事就定下来了。
而李家,也并没有因为孤女寡母而落下任何一个环节。
亲迎那天,李家更是出动了八抬大轿,风风光光将那姑娘接了回去。
瞧着花轿从家门口离去,寡母眼里的泪花还是忍不住掉了下来。
不过,肩上扛着的重任也算是完成了,是好是坏就看她自己的造化了。
进了李家的门之后,姑娘的表现也的确没让李家夫妻俩失望。
等到新媳回过门之后,李家夫妻俩开始手把手地教这对小夫妻。
这一教,李家夫妻俩是喜上眉梢。
虽说自己选的这个儿媳妇家境不好,又是小门小户,没见过什么世面,但架不住姑娘好学,又有悟性,可真是捡到宝了。
在李家夫妻俩的教导下,家里的大小事务,新媳妇上手都很快,处置得也很妥帖,理得井井有条。
除了最后的决定权还在李家夫妻俩手里之外,其他的环节,基本都可以是新媳妇说了算。
见到李家的事情慢慢的由这个新媳妇做主,外人都觉得很奇怪,这么一个寡妇家的女儿,咋就坐到了李家的主妇位上了呢?这也不像是李家素来的做派啊!
对邻人们的问,李家夫妻俩脸上都要笑出花了。
心里想的是自家的这个媳妇,当初两口子可真没看走眼。
嘴上说的却是这看人啊,千万莫小譃人家是穷苦人家出身,话里话外都只差把自家的媳妇夸上天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显摆自己两口子眼光的意思。
然而,让李家夫妻俩觉得美中不足的地方,也还是有的。
这个儿媳妇接进来之后,除了刚进门那会儿和儿子回过娘家之外,似乎就真的把自己当成了泼出去的水。
娘家的那个寡母从没听儿子儿媳提及过。
即便是儿媳妇有了身孕,包括自己夫妻俩着人抱着大公鸡什么的过去给亲家母报信,不光是这个儿媳妇全当不晓得有这么回事。
亲家母也从来没来走动过。
仿佛她们母女俩早就断了关系似的。
这让李家夫妻俩常常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毕竟,儿媳妇没过门的时候,人家是母女俩相依为命。
现在,对面就剩下个老母亲独自一人生活,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方便的地方。
于是,在教导小两口的时候,李家夫妻俩也会旁敲侧击地提醒小两口是不是到岳母家走动走动,过年过节的时候,领着孩子捎点吃食衣服什么的。
然而,对公公婆婆的提醒,小两口头是点的好,可就是看不见他们的实际行动。
弄得老李夫妻俩还误以为儿子儿媳妇怀疑自己是在试探。
哪怕是夫妻俩给小两口千叮嘱万叮咛,情况也是没有什么变化。
膝下的几个孙子也都不曾见过外婆。
瞧着这番情形,李家夫妻俩也不知道该如何了,只好自己两老出面,托人给亲家母捎点东西照拂照拂。
然而,伴随着李家夫妻俩年岁增长,行动也有了些不方便,然后把家里的大权慢慢全部交给儿子儿媳妇之后,李氏还是不曾提及过自己的寡母。
这下让老两口心里就有些担忧了。
都说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
可自己两人选定的这个儿媳妇,咋这么多年来就对自己的寡母一直不嗤不问呢?这对我们老李家,到底是祸是福?
可是,等李家夫妻俩有这些想法的时候,似乎一切都太迟了。
没多少日子,李家夫妻俩便撒手人寰了。
算是落得个眼不见心不烦吧。
公公婆婆离世之后,李氏在家里更加是说一不二。
整个李家,在李氏的指挥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家业也越的大了起来。
慢慢地,兰溪人说到李家的时候提起李氏,都会尊其为李夫人。
只是,这当家做主的李夫人,似乎压根儿就忘记了自己还有个寡居多年的母亲活着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