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孟昶的决断决心脱离辽北汉集团二(第1/2 页)
成都的雨还没停,凝芳殿的金砖上还留着王昭远带来的水渍,孟昶却已让人撤去了案上的蒙顶石花,换了一炉刚燃的沉香。
烟丝袅袅升起,绕着殿中那幅《天下舆图》打转,把洛阳与成都之间的连线,晕成了一片朦胧的灰。
他指尖抵着额角,方才与王昭远对话时的冷硬,此刻都化作了眼底的沉凝——萧思温的密函还在木盒里躺着,封蜡上的契丹纹样,像极了当年石敬瑭降表上的印记,刺得他心口紧。
“陛下,鸿胪寺卿裴祚求见,说辽使在驿馆里了脾气,还摔了咱们送的蜀锦。”
近侍轻手轻脚进来,声音压得比雨声还低。
孟昶抬眼时,眸子里已没了半分犹豫,只淡淡道:“让他闹。
告诉裴祚,不必刻意安抚,也别让他踏出驿馆半步——辽人想拿秦、凤二州当诱饵,朕偏不接这鱼钩。”
近侍刚退下,殿外就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却是太子孟玄珏捧着一卷文书进来。
少年身着青布襕衫,雨水打湿了他的梢,却没敢抬手擦拭,只把文书递到案前:“父皇,这是户部刚统计的秦、凤二州粮草储备,若要驻守雄武军,每月需耗粮八千石,眼下的存粮,只够支撑四个月。”
孟昶接过文书,指尖划过“秦州存粮三千二百石”
那行字,忽然问:“玄珏,你去年随户部去秦州巡查,还记得当地百姓怎么说的吗?”
孟玄珏愣了愣,随即低声答道:“百姓说,辽人每年秋末都会南下劫掠,去年还烧了秦州城外的三个村落,不少人都逃去了凤州。
他们还说,若朝廷能派军驻守,就算多交些粮税,也愿意。”
“是啊,愿意。”
孟昶重复着这两个字,忽然把文书拍在案上,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激动,“萧思温以为朕只看重秦、凤二州的土地,却忘了那片土地上的百姓!
当年前蜀亡时,秦州百姓哭着送王衍出城,如今若朕为了一时安稳,投靠辽人,将来有何颜面去见蜀地的列祖列宗?”
孟玄珏从没见过父皇这般模样,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接话。
孟昶却放缓了语气,起身走到他身边,指着舆图上秦州的位置:“你看,秦州东接陇州,西连阶州,是蜀地的北大门。
若我们投靠辽人,他日辽军借道秦州南下,蜀地便无险可守——这哪里是结盟,分明是引狼入室。”
他顿了顿,又道:“玄喆在洛阳看得明白,那柴宗训虽是孩童,却有收复幽云的大志。
我们与后周结盟,看似是赌,实则是为蜀地百姓谋一条生路。
待辽人被灭,天下太平,秦、凤二州的百姓不用再怕劫掠,蜀地也能安稳展——这才是朕这个皇帝该做的事。”
孟玄珏听着,忽然跪了下去:“儿臣明白了!
儿臣愿随毋昭裔大人一同前往洛阳,协助使团处理结盟事宜,也替父皇看看后周的真实情况。”
孟昶伸手扶起他,眼底终于有了笑意:“好。
你去了洛阳,多跟你兄长学学,也多与柴宗训聊聊——乱世之中,能有一个可信的盟友,比什么都重要。”
正说着,殿外传来王昭远的声音,这次却没了之前的急切,反而带着几分笃定:“陛下,毋昭裔大人已在殿外候着,使团的随行人员和物资都已准备妥当,只等陛下的最后旨意。”
孟昶整理了一下玉带,沉声道:“让他进来。”
毋昭裔一身素色朝服,虽年近六旬,却腰杆挺直,手里捧着一卷用蜀锦包裹的文书。
他走进殿内,躬身行礼后,便把文书递了上去:“陛下,这是臣草拟的结盟盟约初稿,其中明确了后蜀与后周的职责划分,也注明了秦、凤二州的归属问题。
另外,臣已与户部商议,使团随行携带的三万石粮草文书,可随时兑换成实物,只需后周那边提供粮草接收的凭证。”
孟昶接过盟约,仔细翻看。
只见上面写着“后蜀以雄武军两万驻守秦、凤二州,牵制辽军侧翼;后周以禁军五万主攻泽州,迎战辽汉主力”
“灭辽之后,幽云十六州归后周,秦、凤二州归后蜀”
“双方互不侵犯,若一方遭第三方攻击,另一方需出兵相助”
等条款,条理清晰,既体现了诚意,也守住了蜀地的底线。
“很好。”
孟昶合上盟约,递给王昭远,“你让翰林院的学士把盟约再润色一下,明日一早,朕在勤政殿举行授旗仪式,亲自为毋大人送行。”
他看向毋昭裔,语气郑重:“毋大人,此次前往洛阳,责任重大。
结盟的文书要尽快敲定,粮草的运输路线要与后周协商好,还有两军的联络暗号——这些事,都要劳烦你多费心。”
毋昭裔躬身道:“臣定不辱使命!
臣已让随行的参军整理了秦、凤二州的地形图纸,还标注了辽军可能南下的路线,到了洛阳,可直接交给后周的枢密院。
另外,臣还带了十名熟悉山地作战的将领,若后周需要,可随时协助他们制定作战计划。”
孟昶点了点头,又想起一事:“辽使还在驿馆,你出那日,不必理会他。
若他问起,就说朕已决定与后周结盟,辽汉若敢犯境,蜀地的雄武军定不饶他们。”
毋昭裔应道:“臣明白。”
待王昭远和毋昭裔退下,殿内又恢复了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