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白鹿原田小娥复仇记12(第1/2 页)
---白赵氏,白嘉轩的母亲,白家真正的“老封君”
。
年近古稀,头银白如雪,梳得一丝不苟,用一根简单的玉簪挽着。
她大多时候都待在自己那座安静、带着佛堂的小院里,捻着念珠,敲着木鱼,似乎早已脱俗世纷争。
但白嘉轩的族长威仪,在她面前总要收敛几分;仙草对她更是恭谨有加,一日三次问安,从不敢怠慢。
这位老太太,平日里看似不管事,但田小娥敏锐地察觉到,她才是白家大院里那根定海神针,是白嘉轩精神上最后,也最坚固的堡垒。
若能赢得她的心,哪怕只是让她保持中立,对自己在白家的处境,乃至后续的计划,都将有难以估量的助益。
机会,藏在细节里。
每日晨昏定省,田小娥除了对白嘉轩和仙草行礼,也从未漏过去老太太院外,对着正房方向,规规矩矩地行个礼,即便多数时候连老太太的面都见不到。
她不像其他人那般只是例行公事,行礼时姿态格外沉静虔诚,目光低垂,时间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显得敷衍,也不刻意拖延引人注意。
一次,田小娥去给仙草送新炖好的药膳,路过老太太院门时,正巧听到里面传来老太太压抑的、沉闷的咳嗽声,以及丫鬟略显慌乱的低语。
她脚步顿了顿,没有贸然进去,而是默默记下了。
回去后,她仔细回想《基础丹术》里关于老年人咳喘、目疾的调理方子。
老太太年事已高,心肺功能减弱,加上渭河平原春秋多风干燥,容易引陈年咳疾。
而人老目昏,也多与肝肾不足、气血不畅有关。
她不敢用那些药性猛烈的灵草,只选取了空间里几种性质最温和、有益气润肺、明目安神之效的普通药材,又掺杂了些许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被灵枢水气息滋养过的草药精华。
她将这些药材细细研磨,混合着上好的糯米粉和枣泥,精心制成了一盒小巧的、散着淡淡清甜的润肺明目糕。
她没有立刻送去。
而是等了两日,在一个午后,估摸着老太太诵经礼佛的时辰过了,才用一只干净的食盒装着那糕,来到了老太太院外。
她没有直接求见,而是对守门的婆子温言道:“嬷嬷,这是我近日学着做的润肺糕,用了些梨膏和杏仁,最是润燥。
前两日偶然听得祖母咳嗽,心中挂念,便做了些。
不敢打扰祖母清静,劳烦嬷嬷代为呈上,若祖母不嫌弃,便是小娥的福气了。”
她语气谦卑,姿态放得极低,只说是“学着做的”
、“心中挂念”
,丝毫没有居功或讨好的意味。
那婆子见她态度恳切,东西也寻常,便接了过去。
白赵氏看着那盒做工精致、气味清甜的糕点,听着婆子转述田小娥那番话,布满皱纹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她信佛,讲究因果缘法,对这个以不光彩方式进门的孙媳,她心中并非没有看法。
但这份不张扬的孝心,倒是难得。
她拈起一块,尝了一小口。
糕体软糯,清甜不腻,咽下后,喉间竟真的感到一丝难得的滋润舒畅。
她微微颔,对婆子道:“告诉她,有心了。”
就这么简简单单四个字,由婆子传到田小娥耳中,却是一个极好的开端。
田小娥依旧每日行礼,偶尔会送上些自己做的、不显山露水的点心或小菜,有时是一方亲手绣的、素净的抹额,说是“听闻祖母畏风”
。
她从不逗留,送上东西便安静离开。
久而久之,白赵氏院里的下人对这位“大少奶奶”
的态度,明显恭敬亲切了许多。
连带着,仙草有时在老太太跟前提起田小娥,也会不自觉地带上一两句好话:“那孩子,性子是静,对长辈也确是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