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叔叔和侄子(第1/2 页)
下午,回到院子,王大卫决定办点儿正事,提着一个袋子到后院找他的大侄女。
此举惊动了院子里的所有人,王厚、曹六、喻守规、时鼓、曹有福都一起来到后院,他们都想看看王大卫这次又拿出了什么“宝贝”
。
王大卫打开袋子,拿出一件毛衣:“大侄女,我想了一路,你大概可以做这个。”
王厚:“这是衣服?没有衣襟啊!
怎么穿?”
王大卫:“套头的,有弹性。”
完脱了外袍,把毛衣穿上,展示给众人看。
问道:“还行吧?这种衣服能卖钱吗?”
众人纷纷表示,绝对可以。
王厚由衷赞美:“这衣服好,肯定保暖,还挺显精神。
你穿着都快赶上我了。
赶紧脱下来,让我试试。”
王厚想做男模却没有成功,王大卫刚脱下毛衣就被三个女生抢走了。
三个人凑在一起研究起来,但是毫无头绪,最后还是过来问王大卫是如何做的
王大卫按照老习惯打算从头讲起,结果刚开头,就被强制跳过,让他从做好毛线之后开始讲。
王大卫心想:莫非她们知道怎么做毛线?我都白学了?还好,后半截还有用。
于是又从袋子里拿出一个毛线球,两根毛衣针,当场演示起来。
为了做一个合格的叔叔,王大卫也是蛮拼了。
事实证明,王大卫的确没有织毛衣的赋,手法笨拙,度感人,还经常出错
看得围观的男生们这叫一个着急,好在女生们很有耐心。
一直看到王大卫织出巴掌长、两指宽的一块儿布料,张娘子道:“我可以试试吗?”
王大卫赶紧递过去。
张娘子上手就完全不同了,越织越快,不一会儿就过了王大卫的成果。
而且针脚均匀,疏密一致。
相比之下,王大卫织的那部分就跟狗啃的差不多。
不过王大卫脸皮厚,根本不在意。
从袋子里掏出一摞纸,递给张娘子,道:“刚才的针法叫平针,是最基础的针法。
这里还有好多针法,组合使用,能织出各种花样。
你有空看看,我是学不会了。
不过,咱们是不是先讨论一下这玩意能不能赚钱?”
王厚笑道:“这还用讨论?肯定赚啊!
都不用织成衣服,光卖毛线就能赚。
赚多赚少而已。”
王大卫:“还是算清楚的好。
羊毛得花钱吧?”
王厚:“不用。
找俞龙珂就行,他那儿有的是。”
王大卫:“他们自己不用吗?”
王厚:“他们顶多做个毛毡,臭烘烘的。
而且,他们根本用不完。”
王大卫:“就算羊毛的购买成本不高,羊毛买回来之后需要用碱水浸泡。”
王厚:“碱水?石灰行吗?”
王大卫:“嗯校”
王厚:“那就更容易了。
我知道一处石灰矿,咱们直接把作坊建在那里就校”
王大卫:“羊毛要泡石灰水,要洗,要晾晒,要搓成毛线,最后织成毛衣,这都需要人力。
这些”
王厚:“给口饱饭就行,秦州城里吃不饱的人多的是。
我看不如这样,你们也顺便招一些俞龙珂的人,只要给口饱饭,他能把羊毛免费送你。”
人力成本这么低啊!
看来确实能赚钱,还能提供就业机会。
王大卫看向张娘子,十四岁的女企业家重重地点头。
“那就先干着试试。”
王大卫一锤定音,随后问道:“我有个问题:我看你们都知道怎么做毛线,为什么没看到大宋人穿毛衣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众纷纭,大多不靠谱。
喻守规给出邻一个还算靠谱的猜想:羊毛线不适合用在梭织机上。
可能以前有人尝试过,但是没成功,就放弃了。
这种用两根竹针织成一件毛衣的手段倒是很适合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但是他们太笨,又不爱学习。
这个猜想带有浓浓的“科学”
味道,果然是川越门派第三代大弟子。
曹七也给出一个猜想:因为羊养的少。
地都用来种粮食了,没有富裕的地方放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