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三天攻坚代码鏖战(第1/2 页)
机房的门被贴上了“攻坚期间,非请勿入”
的字条,里面的世界彻底与外界隔绝——这里没有白天黑夜的界限,只有屏幕蓝光映在脸上的冷光,只有键盘敲击声、服务器风扇声和偶尔的讨论声交织成的“战歌”
。
接下来的三天,这里成了辰星科技技术团队的“战场”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代码较劲的硬仗,就此打响。
按照林辰的部署,团队分成了两班倒:白天班由张工带队,3名研人员负责协议转换模块的代码编写;夜班由小王牵头,2名技术人员专注于老设备参数测试。
每班工作12小时,无缝衔接,确保24小时不停工。
天刚蒙蒙亮,张工就带着白天班的成员坐在了电脑前。
他面前的屏幕上,打开了三个窗口:左边是老设备的协议文档,中间是代码编辑界面,右边是实时调试日志。
“先从协议解析功能开始写。”
张工一边说,一边在键盘上敲下第一行代码,“旧版0nvif协议的数据帧结构和新版gbt
不一样,我们得先把数据帧里的设备id、时间戳、数据类型这些字段拆解出来,再按照新版协议的格式重新封装。”
研人员小李负责数据格式转换模块,他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字段对照表,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时不时停下来查协议手册:“张工,这台2015年的老摄像头,数据帧里没有‘分辨率’字段,怎么办?”
张工立刻凑过去,指着手册上的备注:“用默认值填充,再在日志里标记‘设备无分辨率字段,已填充默认值’,后期方便排查问题。”
就这样,一行行代码在反复推敲中成型,每一个函数、每一个参数,都经过了无数次验证。
到了晚上,小王带领的夜班团队准时接班。
他们推着装满测试设备的小推车,穿梭在园区各个角落——从办公楼地下室的老款门禁机,到园区边缘的旧摄像头,每一台设备都要逐一连接测试仪,记录下协议版本、数据传输率、字段格式等20多项参数。
“这台摄像头的协议版本是0nvif10,比我们预期的还旧,数据传输间隔是5秒,不是标准的3秒。”
小王一边在表格里记录,一边对着对讲机跟机房里的同事同步,“你们在代码里要加个判断,遇到10版本的设备,把接收间隔调整为5秒。”
机房里,林辰没有选择轮班休息,而是全程坚守。
白天,他帮张工分析代码逻辑,遇到复杂的协议转换问题,就和大家一起查资料、画流程图,常常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晚上,他跟着小王去测试设备,帮忙扶测试仪、记数据,凌晨回到机房,还会把当天的测试数据整理成表格,标注出需要重点适配的设备型号。
实在累得不行了,他就靠在服务器机柜旁的折叠椅上眯一会儿,身上盖着苏婉送来的薄外套,手机定好半小时后的闹钟——他不敢睡得太沉,生怕错过关键进展。
苏婉知道团队在前线“鏖战”
,把后勤保障做得滴水不漏。
每天中午和晚上,她都会带着保温箱准时出现在机房门口,里面装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中午是两荤两素的盒饭,搭配冰镇的绿豆汤;晚上则是熬得软烂的粥和开胃的小菜,方便大家快补充能量。
她还特意请了公司附近诊所的医生,每天下午来机房坐班,给大家测血压、递眼药水,叮嘱大家注意劳逸结合。
“林总,你血压有点高,记得按时吃降压药。”
医生给林辰测完血压,递过一小包药,“再忙也要顾着身体,不然项目没完成,你先垮了可不行。”
林辰笑着接过药,塞进兜里:“谢谢医生,等忙完这阵,我一定好好休息。”
时间一天天过去,攻坚进入了第二天下午。
张工带领的团队终于完成了协议转换模块的初稿,代码行数足足有6800行,比预期的还多。
当他们把模块接入系统,点击“开始联调”
时,机房里所有人都围了过来,目光紧紧盯着屏幕。
进度条缓缓滚动,大部分老设备的数据开始正常传输,可当进度走到70时,屏幕上突然跳出一片黄色警告——30多台老设备的数据采集失败。
张工立刻调出报错日志,眉头瞬间皱紧。
日志显示,这些设备的协议参数存在“异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