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验收通过锁定长期合作(第1/2 页)
第16章:验收通过,锁定长期合作
十一月中旬的清晨,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市高新区智慧园区的门口就已经热闹起来。
今天是项目正式验收的日子,辰星科技的团队全员提前到场——林辰穿着笔挺的西装,手里捧着整理好的验收资料;赵伟戴着安全帽,最后一次检查园区的施工细节;老周守在监控中心,确保数据大屏正常运行;苏婉则提前准备了热水和资料袋,放在验收会议室的桌上,一切都井然有序。
上午九点整,验收小组准时抵达。
这支由10人组成的队伍堪称“专业天团”
:组长是住建局的李科长,有着20年工程验收经验;副组长是市场监管局的张科长,对设备质量检测格外严格;还有3位来自高校和行业协会的专家,其中李教授更是智慧城市领域的权威,曾参与过多个省级项目的验收工作。
林辰和赵伟连忙迎上去,笑着递上资料袋:“各位领导、专家,这是项目的验收资料,里面有设备检测报告、施工记录和技术文档,麻烦您先过目。”
验收工作按照“资料审查—现场测试—综合评估”
的流程展开。
在会议室里,验收小组先仔细查看资料。
张科长翻到智能设备检测报告那一页,手指在数据上反复滑动:“智能摄像头的夜视清晰度达到1080p,符合gbt
的标准;门禁识别度05秒,比合同约定的1秒快了50;停车场地磁感应器的准确率100,没有误报和漏报,这些数据都很扎实。”
李教授则重点关注技术文档,尤其是程序算法的优化说明。
他戴着老花镜,逐行阅读门禁系统的代码优化记录,看到“精简特征点至108个”
“增加本地缓存模块”
等内容时,忍不住点头:“你们的算法优化很合理,没有盲目追求复杂功能,而是从实际使用场景出,删除冗余数据处理步骤,这一点做得比很多大厂都务实,能看出技术团队下了真功夫。”
资料审查通过后,验收小组前往现场测试。
第一站是智能停车场,李科长随机挑选了10个车位,让工作人员依次停放车辆——车辆刚停稳,车位上方的屏幕就从“空”
变成“已占”
,数据大屏上的空车位数量也同步减少;将车辆开走后,屏幕立刻恢复“空”
的状态,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延迟。
张科长还特意测试了预约车位功能,在app上预约后,车位预留时间精准到分钟,取消预约后,车位也第一时间释放给其他车主。
“不错,功能实用,响应及时,没有花架子。”
张科长给出了肯定的评价。
第二站是智能门禁。
验收小组让10位工作人员依次通过主入口,有的走路经过,有的慢跑通过,门禁系统全部实现秒级识别开门,没有出现一次卡顿。
为了测试异常报警功能,李教授让一位没录入信息的工作人员故意多次尝试刷脸,不到3秒,保安室的预警终端就出了“滴滴”
的警报声,屏幕上还弹出了陌生人的面部抓拍照片和识别失败次数。
“这个预警功能很关键,能有效提升园区的安全性,考虑得很周全。”
李教授称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