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儿童心理学专家的专业培训(第1/2 页)
第92章:儿童心理学专家的专业培训
“婉辰亲子”
的教师团队组建完成后,苏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儿童心理学专家李教授开展为期3天的专业培训。
培训地点选在温馨的绘本馆,10位老师围坐在星空顶下的圆形长桌旁,桌上整齐摆放着李教授提前准备的《儿童心理学基础》讲义、案例分析手册和笔记本,一场围绕“懂孩子、会沟通、善引导”
的专业提升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第一天:0-6岁儿童心理展特点——读懂孩子的“小世界”
上午9点,培训正式开始。
李教授拿着厚厚的讲义,开篇就抛出一个问题:“大家觉得,3岁孩子和5岁孩子,最大的心理差异是什么?”
老师们纷纷言,有的说“5岁孩子更懂事”
,有的说“3岁孩子更黏人”
。
李教授笑着点头,随后展开详细讲解:“0-3岁是‘感官探索期’,孩子主要通过触觉、听觉、视觉认识世界——比如他们喜欢把玩具放进嘴里咬,不是调皮,而是在用嘴巴‘感知’物体;他们会反复开关门、扔东西,是在探索‘因果关系’。
而3-6岁是‘自我意识萌期’,孩子开始说‘我的’,会因为抢玩具吵架,这不是‘自私’,而是在建立‘自我边界’;他们还会编造‘小谎言’,比如‘我没吃糖果’,其实是因为害怕被批评,不是故意欺骗。”
为了让老师们更直观理解,李教授还分享了真实案例:“之前有位家长咨询我,说4岁的孩子总喜欢‘藏东西’,把妈妈的口红藏在沙下,把爸爸的手表藏在衣柜里。
其实这是孩子在进行‘物权探索’,他们想知道‘藏起来的东西会不会消失’,这时家长不用批评,而是可以和孩子玩‘寻宝游戏’,既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又引导他们学会‘物归原处’。”
培训过程中,老师们不时举手提问。
擅长手工课程的陈老师问:“李教授,3岁孩子做手工时总坐不住,几分钟就想放弃,该怎么引导?”
李教授回答:“3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5-8分钟,手工课程要把步骤拆分成‘小任务’,比如做纸飞机,先教他们折纸,完成后表扬‘你折得真整齐’,再教他们画图案,一步步引导,避免孩子因‘任务太难’失去兴趣。”
老师们认真记录,不时点头,把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
第二天:亲子沟通技巧——搭建“心与心”
的桥梁
第二天的培训聚焦“亲子沟通”
,李教授带来了很多实用技巧。
“与孩子沟通,先要‘平等对话’。”
李教授一边说,一边现场示范——他蹲下身,模拟和孩子说话的场景:“小朋友,我们现在要收拾玩具了,你想先收积木,还是先收绘本呀?”
随后他站起身,对比“居高临下”
的沟通方式:“快点收拾玩具!
别磨蹭!”
两种语气的差异让老师们一目了然。
“还要学会‘积极倾听’。”
李教授继续讲解,“当孩子说‘我不喜欢画画’时,不要立刻说‘画画多好玩啊’,而是先回应‘你觉得画画不好玩,对吗?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也许孩子是因为‘画不好’而沮丧,这时再引导‘我们可以一起画简单的小花,你想试试吗?’,比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更有效。”
为了让技巧落地,李教授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
他让刘老师扮演“闹脾气的孩子”
——因为“手工做坏了”
哭闹不止;让王老师扮演“家长”
,用学到的技巧沟通。
一开始,王老师下意识说“别哭了,再做一个就行了”
,李教授立刻暂停:“这是在‘否定情绪’,孩子会觉得‘你不懂我’。
试试先接纳情绪,比如‘你做了很久的手工坏了,一定很伤心,对不对?’”
王老师调整后,蹲下来对“孩子”
说:“你花了这么多时间做手工,现在坏了,肯定特别难过,老师看着都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