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智能安防系统盲区排查(第1/2 页)
智慧社区项目推进到第四个月,智能安防系统的安装进入尾声。
按照设计方案,小区内共规划安装120个400万像素智能摄像头,覆盖小区入口、楼道、停车场、绿化带、围墙周边等所有公共区域,形成“无死角监控网络”
,为居民提供24小时安全保障。
摄像头安装完成后,技术主管小王带领3名技术人员,开始了为期三天的系统调试工作。
调试团队手持平板电脑,连接安防系统后台,按照“分区排查、逐点验证”
的原则,对每个摄像头的监控范围、清晰度、移动侦测灵敏度进行逐一测试。
“1号摄像头(小区主入口)正常,监控范围覆盖行人通道和车辆通道,人脸识别清晰,移动侦测响应时间1秒。”
“35号摄像头(1号楼楼道)正常,能清晰拍摄电梯口和楼梯口,夜间红外模式画面无噪点。”
“78号摄像头(地下停车场)正常,车位识别准确,异常停留10秒后自动报警。”
前两天的调试进展顺利,的摄像头都符合设计标准。
可到了第三天,当调试到小区西侧的绿化带和围墙周边时,问题出现了。
负责排查该区域的技术人员小李,盯着平板电脑上的监控画面,眉头渐渐皱了起来:“王主管,你过来看一下,这片区域有盲区!”
小王立刻赶过去,接过平板电脑。
屏幕上显示,小区西侧围墙下有一段5米长的绿化带,由于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树叶遮挡了89号摄像头的视线,导致该区域完全处于监控死角;不远处的儿童游乐区角落,也因为滑梯的遮挡,92号摄像头无法覆盖,形成了一个3平方米左右的盲区。
“再换个角度看看,能不能通过调整摄像头位置解决?”
小王让施工人员松动摄像头支架,尝试调整角度。
可无论怎么转动,梧桐树的枝叶和滑梯的结构始终遮挡着关键区域——要么只能避开遮挡但监控范围缩小,要么覆盖了盲区却模糊了其他重要区域,始终无法实现“无死角覆盖”
。
“看来调整角度没用,只能增加摄像头了。”
小王蹲下身,仔细测量盲区范围,又对照小区平面图,在纸上标记出需要新增摄像头的位置,“西侧围墙盲区需要新增6个摄像头,安装在围墙顶部,避开树木遮挡;儿童游乐区盲区需要新增4个摄像头,安装在游乐区周边的灯杆上,确保覆盖每个角落。
这样一来,总共要增加10个摄像头,成本大概5万。”
当天下午,小王拿着盲区排查报告和新增摄像头的方案,来到林辰办公室汇报。
“林总,我们在调试时现小区西侧绿化带和儿童游乐区存在监控盲区,调整摄像头角度无法解决,需要新增10个摄像头,成本约5万。”
小王语气有些犹豫,毕竟项目预算已经确定,额外增加成本需要谨慎。
林辰接过报告,仔细查看盲区位置的照片和新增摄像头的分布图,又拿出小区规划图,对照着思考了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