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博览会前的准备(第1/2 页)
办公桌上的台历被红笔圈出一个醒目的日期——距离“全国智慧城市博览会”
仅剩15天。
林辰站在落地窗前,手里攥着主办方寄来的参展手册,指尖反复摩挲着“全国性行业盛会”
几个字。
这次博览会在省会城市的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据主办方透露,届时将有过500家企业参展,吸引30多个省市的园区管委会、投资机构代表参会,对刚突破千万订单的辰星科技来说,无疑是打开外地市场的黄金窗口。
“必须拿出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林辰在当天的公司例会上,将参展手册投影在大屏幕上,语气坚定。
他手指划过手册里的展区分布图,逐一明确分工:“刘娜,你负责对接展台搭建公司,咱们的展台要突出智能园区整体解决方案,不仅要摆上宣传册,还要制作3分钟的产品介绍视频,循环播放城东工业园和城北产业园的落地案例;小王,技术团队得把智能门禁、智能停车的实物模型准备好,现场要能演示人脸识别开门、车牌自动识别入场的完整流程,不能出半点差错;苏婉,你对接主办方,确认布展时间、电力接驳要求,还有参展人员的住宿,尽量订在展会附近的酒店,节省通勤时间;我来准备主题演讲,争取在博览会上的‘智慧园区创新论坛’上,把咱们的技术优势讲透。”
散会后,刘娜立刻抱着笔记本电脑扎进了会议室,调出三家搭建公司的资料对比。
第一家报价太高,出预算近30;第二家案例多是传统展会搭建,缺乏科技企业展台的设计经验;直到看到第三家的方案——以浅蓝为主色调,搭配透明亚克力展板,将智能园区解决方案拆解成“安防、停车、环境监测”
三个模块展示,中间预留出沙盘摆放区,还能提供led屏租赁服务,播放产品介绍视频。
她当即联系对方,约定第二天去实地考察搭建工厂,确认材料质量和施工周期。
另一边,小王正带着技术团队在实验室里调试智能门禁模型。
他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万用表,反复检查线路连接:“之前测试时,人脸识别偶尔会延迟05秒,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现场演示会很尴尬。”
技术员小张递过来新的算法芯片:“刚优化了识别程序,现在响应度能控制在02秒以内,咱们再测十次试试。”
两人盯着屏幕上的识别成功率,从98到995,直到连续五次显示100,才终于松了口气。
而林辰在梳理演讲框架时,突然灵光一闪——如果能做一个“智慧园区模拟沙盘”
,把各项功能直观地呈现出来,效果肯定比单纯的ppt演示好得多。
他立刻召集核心成员开会,在白板上画出沙盘草图:“这个沙盘要还原1000平米的园区场景,包含办公楼、停车场、绿化带三个区域,智能门禁系统连接入口闸机,智能停车系统对应停车场车位,安防系统装上微型摄像头,环境监测系统能显示实时温湿度数据,客户一看到就能明白整个智慧化运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