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第1/2 页)
温司遥吃完饭后,见在村学读书的四个小子,正在廊下摇头晃脑的读书,便想着过去跟他们聊聊,顺便跟男主培养培养亲情。
四个小子,两个在读《三字经》,一个在读《百家姓》,就温望轩最厉害,在背《千字文》。
虞朝学生启蒙,都是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后读《百家姓》以便日用,再读《千字文》以明义理,就是俗称的“三百千”。
要说这虞朝,明明是架空的朝代,但学生所读的书竟然跟华国古代没什么两样。
温娇娇也是上过私塾的,这些启蒙的书她也读过,知道是前前朝的大儒编撰的,科举制度也是从前前朝开始的。
也不知道是“历史总是惊人相似,英雄所见略同”呢,还是那位大儒其实也是个穿越人士。
不过,温司遥觉得应该是作者偷懒,写了架空朝代,又不想费精力编撰一个知识体系,便直接套用了华国古代的,然后世界意识自动做了修正。
这些启蒙书,温司遥下午在家时已经翻过了,除了个别典故做了修正,跟她记忆中的几乎没什么差别。
比如《百家姓》,她所熟知的第一句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之所“赵”放在最前面,是因为《百家姓》是宋朝时候编撰的,宋朝皇室姓赵,故“赵”居首位,而“钱”居次位,是因为编撰之人姓钱。
而虞朝所用的《百家姓》,第一句是“周李孙钱,赵吴郑王”。据说是前前朝的皇室姓周,而编撰者姓李。
温司遥走过去,抓住6岁的三房长子温望容问:“三小子,你这三字经学到哪里了?”
“学完了,小姑。”温望容是今年3月份开始去学堂的,到如今也算学了半年。
“那百家姓呢?”
“这,还没开始学。”
进度有些慢啊,不过可能古代教学讲的细。
“那小姑考考你,‘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说的是什么意思?”
温望容支支吾吾,一脸茫然。
温司遥想着是不是说的太后面了,便又道:“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呢?”
温望容磕磕巴巴,勉强算回答了。
温司遥:……
这学的也不咋地呀。
温司遥又把同是今年三月份入学的,二房次子温望黎抓来,问了一通。
这个更惨,学渣一个,三字经都读的磕磕巴巴。
温司遥又把二房长子,温家长孙,今年8岁的温望弘叫了过来,“大小子,你三百千应该学完了吧?”
温望弘上村学有两年半了。
温望弘扭扭捏捏,“学,学完了。”
先生是教完了,字他也认完了,但具体都是些啥意思,他就不太清楚了。
温司遥随即问了几个问题,温望弘答得磕磕绊绊的,说的不敢说毫不相关,但也是无甚关联。
温司遥:……
看来二房这两兄弟,都是学渣啊。
温望弘看温司遥那神色,不由涨红了脸,瓮声瓮气的道:“小姑,我就不爱读书,现在字认全了,我也不想再读书了。等过了年,我就跟阿爷学杀猪。”
“没事,不爱读书那就不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选自己喜欢的去学就行。”杀猪又如何,那也是祖传手艺不是。
“真的?”温望弘眼眸一亮。
小姑不是最喜欢读书人了吗?
“自然是真的。”
“那我去跟阿爷说,读完这个月,下个月我就不去学堂了。”温望弘喜笑颜开。
小姑真好,不像他娘,非逼着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