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玉虚诀(第1/2 页)
总诀
昆仑之墟,天柱承天,玉虚为境,气贯紫微。
《昆仑玉虚诀》源出昆仑圣境,法效三清,以“玉”
喻性之纯粹,以“虚”
显道之无形,融“先天一炁”
之论,合“河图洛书”
之理,终臻“与道同存”
之境。
总诀曰:“昆仑天柱接紫微,玉虚清气贯神扉。
九宫脉海藏真趣,九转还丹破劫危。”
句言功法根源,昆仑为天地之中柱,上接紫微天宫,下连地脉龙气,修行者需以昆仑为法象,接通天地灵根;“玉虚清气贯神扉”
,谓玉虚清气(先天一炁)需穿透心神之门,涤荡后天浊气;“九宫脉海藏真趣”
,指人体九宫窍穴与周身脉海相贯,藏有大道真意;末句点修行终极——经九转还丹,破世间生老病死之劫,证得永恒。
修行之要在“清”
与“静”
。
清者,清其心,清其气,清其形,如昆仑冰雪,不染尘埃;静者,静其神,静其念,静其脉,如瑶池静水,无有波澜。
初修需立“三基”
:一曰“筑基”
,固肾精,培元气,如昆仑山石,坚不可摧;二曰“开窍”
,通玄关,启泥丸,如玉虚宫门,引气入内;三曰“合道”
,顺天时,应地利,如昆仑接天连地,无有阻隔。
第一篇:玉柱初立篇·督脉通真
“昆仑玉柱法督脉,三关九节接紫微。
尾闾如砥承地脉,玉枕若扉朝天扉。”
道家以督脉为“阳脉之海”
,喻为“人身昆仑”
,此篇旨在通督脉,立“玉柱”
,为后续修行奠基。
督脉起于长强,止于百会,贯脊通脑,如昆仑天柱承托天地之气,故曰“玉柱”
。
功法分三步:其一,“筑基培元”
。
每日寅时(-点),面北而坐(应昆仑方位),屈膝垂肘,意守丹田,引地气从涌泉入肾经,过会阴,聚于长强(督脉),如“地脉灌根”
,此为“初基”
。
需百日功成,使长强穴常有暖流涌动,如岩浆蕴于地底。
其二,“冲开三关”
。
以意念引气从长强逆督脉上行:冲尾闾关(位于尾骨端),气行至此如遇磐石,需配合“塌腰翘臀”
之式,如“鲤鱼摆尾”
,以腰力助气冲关,关开则有“如释重负”
之感;再冲夹脊关(位于两肩胛骨之间),气行至此如遇壁垒,需配合“扩胸展背”
之式,如“大鹏展翅”
,以胸力导气穿关,关开则觉“心胸开阔”
;终冲玉枕关(位于后脑枕骨处),气行至此如遇石门,需配合“仰头收颔”
之式,如“犀牛望月”
,以颈力引气透关,关开则感“脑内清明”
。
其三,“玉柱擎天”
。
三关既通,气直上百会(督脉终点,又称“天顶”
),如昆仑天柱接紫微天宫,此时百会穴有“轻胀感”
,似有气与天相接,此为“玉柱初立”
。
经脉图注解:以白玉色线条标督脉全程,从长强至百会加粗描出,旁注“玉柱”
;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以赤色圆点标注,旁绘对应导引姿势(鲤鱼摆尾、大鹏展翅、犀牛望月);百会穴处画向上箭头,连接紫色星辰虚影,标“接紫微之气”
;长强穴处画向下箭头,连接褐色地脉纹路,标“承地脉之精”
。
第二篇:琼泉涌润篇·任脉滋阴
“琼泉甘露润任脉,三阴汇聚入黄庭。
承浆如漏承天泽,会阴似窍纳地津。”
任脉为“阴脉之海”
,与督脉阴阳相济,喻为“昆仑琼泉”
,此篇旨在通任脉,滋阴液,使“阴阳平衡”
。
任脉起于会阴,止于承浆,行于胸腹正中,如瑶池甘露滋养脏腑,故曰“琼泉”
。
功法承上篇,待督脉气满,自会溢入任脉:其一,“天泽灌顶”
。
气从百会转印堂,过鼻柱,至承浆(任脉终点),如“琼浆滴漏”
,此时舌尖需轻抵上腭(搭鹊桥),引津液(玉液)满口,随气下咽,沿任脉下行,过廉泉、膻中,入中脘,此为“天泽”
滋上焦。
其二,“地津润腑”
。
气过中脘,继续下行至神阙(肚脐),如“泉流绕田”
,温养脾胃;再至关元(脐下三寸),如“甘露入池”
,滋养丹田;终至会阴(任脉),与督脉之气交汇,此为“地津”
滋下焦。
其三,“黄庭归元”
。
任督二气在会阴相缠,如“阴阳鱼”
,再引气上行至黄庭(中丹田,膻中与神阙之间),聚而不散,此时胸腹常有“温润感”
,如浸温泉,此为“琼泉涌润”
功成。
经脉图注解:以青碧色线条标任脉全程,从会阴至承浆,旁注“琼泉”
;承浆穴处画向下水滴纹路,标“天泽”
;会阴穴处画向上水纹,标“地津”
;黄庭位置画阴阳鱼图案,标“阴阳交汇之所”
;膻中、关元等穴以蓝色圆点标注,旁注“润心”
“滋肾”
等脏腑功效。
第三篇:九宫布气篇·奇经贯络
“九宫窍穴如星罗,八脉奇经贯络通。
带脉如环束腰间,冲脉似箭穿脊中。”
奇经八脉(除任督外)喻为“昆仑九宫”
,此篇旨在通带脉、冲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使“脉海相连”
。
道家谓奇经为“经脉之湖海”
,可调节十二经气血,如昆仑九宫布列,各有其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功法分论:其一,“带脉环腰”
。
带脉如“玉带束腰”
,环绕腰腹,连接诸经。
引黄庭之气横向扩散,沿带脉左行三圈、右行三圈,如“环转磨盘”
,使腰腹常有“紧束感”
,可固精益气,如《难经》言“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
其二,“冲脉贯脊”
。
冲脉如“玉箭穿脊”
,贯串上下,为“十二经之海”
。
引督脉之气从百会入脊,沿冲脉下行至会阴,如“箭落深渊”
;再引任脉之气从承浆入胸,沿冲脉下行至丹田,如“水归深谷”
,使脊柱有“贯通感”
,可调和气血。
其三,“四维维络”
。
阴维、阳维如“玉绳牵经”
,阴维连诸阴经,阳维连诸阳经;阴跷、阳跷如“玉跷踏路”
,主步履轻健。
待带脉、冲脉通后,四脉自会随气血流转而通,如“星斗相连”
,此时周身脉气无有滞涩。
经脉图注解:以金色线条标奇经六脉,带脉环腰画环形,标“玉带”
;冲脉沿脊柱垂直贯穿,标“玉箭”
;阴维、阳维分别沿胸腹、脊背两侧延伸,标“阴绳”
“阳绳”
;阴跷、阳跷沿下肢内外侧上行,标“左跷”
“右跷”
;九宫窍穴(百会、印堂、膻中、神阙、关元、会阴、命门、夹脊、尾闾)以九星图标注,旁注“九宫布气,脉海贯通”
。
第四篇:十二经流篇·正经行度
“十二正经如江河,应合十二月令流。
手三阴经通胸臆,手三阳经达头眸。
足三阳经行肢末,足三阴经入腹畴。”
十二正经喻为“昆仑十二水”
,对应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时,此篇旨在通十二经,使“气血周流”
。
道家谓十二经“内连脏腑,外络肢节”
,如江河分灌大地,滋养万物。
功法依“子午流注”
而行:子时(-点),气入足少阳胆经,从瞳子髎至足窍阴,如“月照溪谷”
,清胆火;丑时(-点),气入足厥阴肝经,从大敦至期门,如“风拂茂林”
,疏肝气;寅时(-点),气入手太阴肺经,从中府至少商,如“云生山涧”
,宣肺气;卯时(-点),气入手阳明大肠经,从商阳至迎香,如“渠通谷口”
,通肠腑。
辰时(-点),气入足阳明胃经,从承泣至厉兑,如“雨润良田”
,养胃气;巳时(-点),气入足太阴脾经,从隐白至大包,如“土生万物”
,健脾气;午时(-点),气入手少阴心经,从极泉至少冲,如“日照中天”
,补心气;未时(-点),气入手太阳小肠经,从少泽至听宫,如“光透窗棂”
,清小肠。
申时(-点),气入足太阳膀胱经,从睛明至至阴,如“江流入海”
,利水道;酉时(-点),气入足少阴肾经,从涌泉至俞府,如“泉源深涌”
,补肾精;戌时(-点),气入手厥阴心包经,从天池至中冲,如“火暖寒堂”
,宁心神;亥时(-点),气入手少阳三焦经,从关冲至丝竹空,如“气布周身”
,通诸窍。
十二经依次流转,如“江河归海”
,终汇于丹田,此时周身常有“蚁行感”
,知觉敏锐,如“遍体生明”
。
经脉图注解:以十二色分标十二正经,对应十二月令(青、赤、黄、白、黑等),标注时辰与循行方向(如胆经“子·从头至足”
);各经画源头纹路,终点画归海图案;脏腑对应位置以虚影标注(如肝、胆、肺等),示“经通则脏安”
。
第五篇:玉炉炼丹篇·炼精化气
“玉炉温养赖丹田,精化元气透三关。
肾藏先天真种子,心炼后天火不寒。”
道家以丹田为“玉炉”
,此篇旨在“炼精化气”
,将肾精化为元气,为“还丹”
之始。
昆仑以玉石为贵,丹田如“玉炉”
,精为“真种子”
,火为“心君之火”
,需“文火温养”
。
功法步骤:其一,“培真种子”
。
寅时打坐,意守肾俞(后腰对应肾脏处),引足少阴肾经之气入肾,如“泉养珠蚌”
,使肾精充盈,此时腰常有“温热感”
,精足则“阳举而不泄”
(男子)、“情动而不摇”
(女子),此为“真种子”
饱满。
其二,“玉炉起火”
。
以“心意为火”
,引手少阴心经之气下行,入下丹田(关元),如“星火入炉”
,此时需“呼吸匀长”
,鼻吸鼻呼,如“风箱鼓火”
,使丹田温度渐升,肾精受火蒸,化为“白气”
(元气),如“珠蚌吐珠”
。
其三,“三关搬运”
。
引元气从丹田入督脉,再冲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如“玉珠上抛”
,过百会,入任脉,回丹田,如此循环九次,谓之“小还丹”
,此时丹田有“充实感”
,如“炉存真火”
。
经脉图注解:下丹田(关元)处画玉炉虚影,内有金色火焰(心火)与白色气团(元气),标“玉炉炼丹”
;肾俞穴处画黑色水珠(肾精),有箭头指向丹田,标“真种子入炉”
;心经从极泉至中冲以红色线条标注,箭头指向丹田,标“心君之火”
;督脉三关处画白色气团上行纹路,标“三关搬运,炼精化气”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六篇:琼府养神篇·炼气化神
“琼府安居赖泥丸,气化神光照九寰。
脑为髓海藏真意,目似玄珠映万班。”
泥丸宫(脑)为“琼府”
,元神所居,此篇旨在“炼气化神”
,将元气化为神,如昆仑玉府藏神。
道家谓“气聚则神生”
,气足则神旺,需“以气养神”
。
功法承上篇,待元气充盈丹田,引气上行:其一,“气贯琼府”
。
以意念引丹田元气过膻中,经咽喉,入泥丸宫,如“气贯玉柱”
,此时脑中常有“清凉感”
,如“琼府纳凉”
。
其二,“神光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