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玉虚诀(第2/2 页)
。
元气在泥丸宫化为“神光”
(性光),初如萤火,渐如明月,可内视脏腑、经脉,如“玄珠照物”
。
需每日午时(日照中天)行“观想”
:闭目内视泥丸,观神光自脑中扩散,照亮周身,如“日照昆仑”
。
其三,“真意生明”
。
神光渐强,识神(杂念)渐消,元神(真意)自显,如“琼府见主”
,此时常有“顿悟”
,对功法、天地之理了然于心,此为“炼气化神”
功成。
经脉图注解:泥丸宫处画琼楼虚影,内有银白色光团(神光),标“元神居所”
;从丹田至泥丸画金色气流线,标“元气贯脑”
;头部周围画放射状光线,覆盖全身,标“神光照体,内视经脉”
;双目处画玄珠(黑色圆点),有光线射出,标“目通神,映万物”
。
第七篇:玉虚合道篇·炼神还虚
“玉虚境寂合大道,神归太虚泯形迹。
天地之气为吾气,万物之神为吾神。”
“玉虚”
为道之境,此篇旨在“炼神还虚”
,使元神融入太虚,与道合一,如昆仑玉虚宫接天地之气。
道家谓“虚者,道之体”
,神归虚则与道同。
功法行“坐忘”
之法:其一,“忘形”
。
盘膝而坐,先忘四肢,再忘躯干,如“形归尘土”
,使肉身与天地之气相融,无“我身”
之念。
其二,“忘神”
。
再忘泥丸神光,不随境转,不逐念生,如“神归太虚”
,使元神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无“我神”
之执。
其三,“合道”
。
此时觉“我即天地,天地即我”
,呼吸如“风过昆仑”
,心念如“云行碧空”
,无有挂碍,如《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此为“炼神还虚”
功成。
经脉图注解:全图以淡青色云雾为底,示“太虚”
;人身轮廓虚化,仅隐约可见经脉痕迹,标“形迹泯”
;泥丸宫处光团扩散,与天地云雾相融,标“神归虚”
;周身气流与外界天地之气连成一片,标“气合道”
;旁注“玉虚境:无己、无功、无名”
。
第八篇:昆仑镇煞篇·护法安身
“昆仑法象镇诸煞,罡气护体辟妖氛。
左踏七星步北斗,右持雷印唤雷君。”
修行至深,易引邪祟觊觎,此篇旨在“护法安身”
,以昆仑法象镇煞,如昆仑山石镇压鬼魅。
道家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需“以罡气为盾,以法印为剑”
。
功法分术:其一,“七星步罡”
。
依北斗七星方位(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踏步行走,左足先动,每踏一星,引督脉阳气入足,如“足踏星石”
,步毕则周身生“罡气”
,如“金钟罩体”
。
其二,“雷印唤神”
。
右手结“雷印”
(拇指掐无名指根,余指握拳),左手结“剑诀”
(食指、中指伸直),意想“雷君”
(道教雷神)降临,引手少阳三焦经之气(主雷火)从指尖射出,如“雷霆击邪”
。
印成时需大喝一声“雷令!”
,声震脏腑,使气脉激荡,邪祟闻声丧胆。
其三,“镇煞桩功”
。
行“昆仑桩”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屈,双手环抱于胸前,如抱昆仑玉柱,意想自身化为昆仑山峰,根基稳固,百煞不侵。
桩立一时辰,可使罡气凝于体表,如“玉甲护身”
。
此篇非为好勇斗狠,实乃“安身立命”
之需,如昆仑虽高,亦需磐石为基,方能历经万载而不倾。
经脉图注解:以白色光点标北斗七星方位,连接成步罡路线,旁注“七星罡气”
;右手雷印处画紫色电光(三焦经气),标“雷火镇煞”
;周身画金色罡气层,如蛋壳包裹,标“玉甲护法”
;昆仑桩姿势旁注“桩如昆仑,煞不能侵”
。
第九篇:玉液还丹篇·虚极生精
“玉液还丹补亏空,虚极静笃生真精。
坎离交济复先天,金液归炉育灵婴。”
炼神还虚之后,需“补漏还元”
,此篇以“玉液”
“金液”
还丹,复归先天,如昆仑融雪化泉,滋养万物。
道家谓“虚极则静,静则生精”
,精复生则可育“灵婴”
(元神之化身)。
功法步骤:其一,“玉液炼形”
。
每日清晨采“朝露之气”
,以意念引入口中,化为“玉液”
,含漱三十六次,分三口咽入丹田,如“甘露灌根”
,滋养脏腑,补后天之亏。
其二,“金液还丹”
。
待玉液充盈,引泥丸宫元神下降,入丹田与玉液相合,化为“金液”
,如“金玉相融”
。
再引金液沿督脉上行,过三关,入泥丸,此为“金液还丹”
,可补先天之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三,“灵婴初育”
。
金液归炉(丹田),元神藏于其中,如“珠胎暗结”
,此时丹田常有“跳动感”
,似有生命萌动,此为“灵婴”
初成,是元神与元气交融之象。
经脉图注解:口腔处画晶莹玉液,有箭头入丹田,标“玉液补后天”
;泥丸宫至丹田画金色液流线,标“金液还先天”
;丹田处画婴儿虚影(灵婴),外有金光包裹,标“灵婴育于炉”
;督脉三关处画金色液流上行,旁注“金液过三关,还丹功初成”
。
第十篇:昆仑神游篇·元神出窍
“元神出窍游昆仑,足踏祥云探玄真。
上穷碧落下黄泉,往来三界任屈伸。”
灵婴长成,元神可离体神游,此篇仿“昆仑仙神游历”
,使元神遍历天地,悟大道之广。
道家谓“元神离体非幻梦,实乃神足自逸”
,如昆仑仙人踏云而行,无有拘束。
功法需在月圆之夜,于高处行“飞升诀”
:其一,“灵婴苏醒”
。
意守丹田,引灵婴破炉而出,入泥丸宫,与元神合一,此时脑中轰鸣,如“天开地辟”
。
其二,“踏云出窍”
。
元神自百会而出,初如轻烟,渐凝人形,足踏“祥云”
(自身元气所化),可先游身周三尺,观肉身如“玉像”
;再渐远,可观山川形胜,如“鸟瞰昆仑”
。
其三,“神游三界”
。
元神壮大后,可上至九霄(观星辰运转),下至九渊(察地脉流向),中历人间(悟众生百态),但需谨记“念归即回”
,不可久滞外景,归窍时需默念“元神归位,万法归一”
,如“归巢之鸟”
入泥丸。
此篇之妙,在“以神观道”
,亲见天地运行之理,方知“昆仑玉虚”
非独一地,实乃大道无处不在。
经脉图注解:百会穴处画白色元神虚影,足踏祥云(淡金色气团),标“元神出窍”
;周围绘三界景象(九霄星辰、人间山川、九渊地脉),有流线连接元神,标“神游三界”
;肉身呈坐姿,周身有金色护罩,标“肉身如鼎,元神归依”
;旁注“出窍易,归窍难,念不妄动是关键”
。
第十一篇:玉虚化神篇·与道同体
“玉虚无形融万象,元神化道遍十方。
不生不灭无终始,若有若无自显彰。”
神游归来,元神与大道愈契合,此篇旨在“化神为道”
,使元神融入天地,如昆仑玉虚之气化育万物而不居功。
道家谓“道无定形,化神则与道同”
,此时已无“我”
与“道”
之分。
功法废“有为”
,行“无为”
:或立或卧,或行或止,皆在道中。
元神不再有“形”
,化为“无形之气”
,弥漫于天地间,如“阳光普照”
,无处不及却不着痕迹;亦不再有“念”
,顺应自然,如“水流就下”
,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此时观“昆仑”
,知其非土石之山,乃“道之具象”
;观“玉虚”
,知其非宫殿之形,乃“道之虚境”
。
自身与昆仑、玉虚、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如“水入大海”
,不见其形,唯感其力——可使枯木逢春(引生气),可使洪流归壑(导水气),皆随自然,非刻意为之。
化神之境,已破“生死”
:肉身若坏,如“蝉蜕于浊”
,元神(已化道)自会引天地之气,或重塑新躯,或常住虚空,皆循“道生万物”
之理,无有挂碍。
经脉图注解:全图无具体经脉,唯以淡金色云雾覆盖天地,示“道气弥漫”
;原人身位置仅有微光一点,与云雾相融,标“元神化道,无迹可寻”
;昆仑山虚影与云雾相连,标“昆仑即道”
;玉虚宫虚影与云雾相融,标“玉虚即道”
;旁注“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化神无象,遍满十方”
。
第十二篇:昆仑永存篇·道化万物
“昆仑永存因道在,玉虚常明为道光。
化育万物不自伐,长留清气满洪荒。”
此为《昆仑玉虚诀》终篇,达“道化万物”
之境,如昆仑山脉永存于世,非因其土石坚固,而因承载大道;玉虚宫常明,非因灯火不息,而因道光照耀。
此时,“修行者”
已非“人”
,而为“道之化身”
:或化清风拂过昆仑,唤醒草木生机;或化甘霖滋润大地,解众生饥渴;或化雷霆震慑邪祟,护天地清明。
所作所为,皆“为而不争”
,如《道德经》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
观其形,可显可隐:显则为仙,白衣胜雪,立于昆仑之巅,接引后学;隐则为气,流转于天地之间,滋养万物。
论其寿,与道同存:见证昆仑成,目睹沧海桑田,无“始”
无“终”
,却又“无处不在”
。
总括十二篇,始于立督脉之“柱”
,终于化道之“虚”
,如昆仑从土石到灵气,从具象到无形,皆在“体道、合道、化道”
。
后世修行者若能悟此,便知“昆仑不在西域,而在己身;玉虚不在天宫,而在本心”
——心若澄明如昆仑冰雪,意若虚空如玉虚清气,便是《昆仑玉虚诀》之真髓。
经脉图注解:全图留白,唯在中央题字:“道在己身,何须外求?昆仑玉虚,只在心头。”
旁绘微缩昆仑山与玉虚宫,皆以虚线勾勒,与人心轮廓重叠,示“内有昆仑,外显玉虚”
。
此功法以昆仑、玉虚为法象,融道家“先天一炁”
“还丹”
“炼神还虚”
等理论,详解督脉、任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运行之要,从筑基到化道,层层递进,既重经脉实操,又明“道在己身”
之理,合于“以道为体,以术为用”
之旨。
喜欢万千功法录请大家收藏:(yg)万千功法录更新度全网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