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荆襄的触角(第1/2 页)
当孙策与纪灵在横江津血战方酣,吕布与曹操在豫州大地攻城略地之际,荆州的襄阳城,却仿佛置身于风暴眼,维持着一种与外界烽火格格不入的异样平静。
州牧府邸内,熏香袅袅,刘表端坐主位,轻抚着修剪得体的美髯,神色淡然地听着蒯良、蒯越兄弟与武将蔡瑁关于北方急剧变化的战局禀报。
蒯良声音平稳,条理清晰地将纷乱的信息一一梳理:“……据多方探报,孙策已彻底击破纪灵于横江津,正乘胜追击,其兵锋所向,直指伪都寿春。
关中吕布,遣其大将张辽攻占颍川重镇颍阴,兵威震慑颍川全郡。
而兖州曹操,进展最为迅猛,已基本掌控汝南大部,眼下正分兵攻略陈国、梁国,其势难挡。”
蔡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热切,忍不住抱拳进言:“主公,如今袁术穷途末路,淮南、豫州之地群龙无,一片混乱,此实乃天赐我荆襄之良机!
我军兵精粮足,甲胄鲜明,正可趁此千载难逢之机,大举北上,彻底收复南阳郡内尚未完全归附之地,甚至可挥师东进,将江夏以东、如今袁术势力衰微的庐江部分富庶城邑,纳入我荆州版图!”
然而,蒯越却持重地摇了摇头,语气沉稳地反驳:“德珪兄所言,虽是为荆州扩张着想,然则未免过于急切。
我军若此刻大举北上或东进,势必直接与势头正盛的曹操或锐不可当的孙策生冲突,此乃智者所不取。
袁术虽显败亡之象,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广袤地盘如今如同泥泞沼泽,各方势力犬牙交错,贸然深入,恐进退失据,反受其累。
依越之见,不如……”
他稍稍停顿,眼中闪烁着更为审慎精明的光芒,“稳固我荆州现有疆域,同时,如同春蚕食叶,悄然蚕食那些边缘、无主或防卫空虚之地。”
刘表微微颔,抚须的动作显得从容不迫,显然更为认同蒯越的老成谋国之策:“异度之言,深得我心。
北地曹操,鹰视狼顾;东方孙策,猛虎出柙。
此二者皆非易与之辈,我荆州不宜轻举妄动,与之争锋。
然则,”
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远,“若全然坐视良机流逝,亦非守成之道。”
他的视线缓缓转向南方,“零陵、桂阳等荆南之地,山越蛮族时有反复,袭扰地方,可借此机会,增派得力将领与精兵,加以镇抚,务必彻底平定后方,使我无南顾之忧。
至于江北之地……”
他沉吟片刻,似在权衡,最终缓缓道:“可派遣一员沉稳之上将,率领一支精兵,就以‘策应王师讨逆、防备溃兵流窜滋扰’为名,北上加强南阳郡防务。
同时,相机行事,悄然收取南阳东部、与豫州接壤的那些袁术控制力已近乎瓦解的县城。
动作务必要迅捷,要低调,造成既成事实即可,切莫大张旗鼓,引来不必要的关注。”
“主公英明!
此策万全!”
蒯良、蒯越兄弟齐声赞同。
此策既牢牢把握了稳健的基调,避免了与强敌正面冲突的风险,又能实实在在地扩展荆州的实际控制范围,最为符合荆州集团的长远利益。
与此同时,远在徐州边境苦苦支撑的关羽,也接到了来自下邳刘备传来的最新指令。
指令内容简洁而无奈:趁袁术主力被孙策牢牢牵制于淮南、无力北顾,且豫州西部陷入混乱之际,伺机而动,夺取与徐州接壤的、袁术势力范围内淮河沿岸的个别无关紧要的小城,以此作为缓冲地带,并试探能否从中获取些许亟需的粮草补给,以解燃眉之急。
关羽仔细阅毕这份透着窘迫与期望的指令,丹凤眼中波澜不惊,依旧沉静如水。
他深切地体会到兄长刘备此刻所处的艰难境地,明白这已是目前徐州所能做出的最积极、也最现实的举措。
他随即唤来麾下仅有的几名堪用的低级将领,沉声下达命令:“主公有令,着我等伺机而动,有所作为。
如今袁术军心涣散,士气低迷,其边境守备必然松懈。